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2章第1节第2课时,是一节复习课,适用于高三学生第一轮复习。主要内容是神经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相关实验,让学生参与到相关内容的研究中。尤其是复习课,更可以积极挖掘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可以通过相关题目特别是高考题让学生参与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小组讨论法、鼓励评价法、比较说明法、归纳法等 多媒体(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新课引入: 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复习的有关神经元结构和反射的相关内容 教师边展示图片边学生活动 通过回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观看媒体动画:反射弧的结构. 教学意图 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1 / 4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案
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并提示注意闪动部位代表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神经元结构模式图并叙述各部分结构 进入新课: 以2009年安徽高考题进入新课,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问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学生观看幻灯片,并结合讨论得出兴奋的传导和产生过程。 学生分析:静息时,由于K+离子外流膜内电位为负,膜外电位为正,此过程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接受刺激后,由于Na+离子内流,兴奋部位膜内外迅速发生了一次电位变化膜外由正 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便于下一步更好的学习。 展示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了解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利用媒体动态展示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具体讨(媒体展示传导过程) 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则由负电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兴奋传导的过程并分步演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画。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邻近未兴奋部位仍然维持原来的外位变为正电位,此过程依然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学生:试着用物理课上电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并就膜外和膜内情况分别说明。在神经纤维膜外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了电位差,于是就有了电荷的移动,在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也形成了电位差,也有电荷的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学生回答: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正”内“负”,那么,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与原来未兴奋部位之间将会出现怎样变化? 教师提问:电流方向如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从而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学生听讲并理解记忆 学生归纳并总结: 2 / 4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案
何呢?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过程. 结论:传递特点──双向性 (2)归纳题型:离子在膜内外对电位影响的分析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学生从物理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学生根据复习内容讨论完成相关高考题 论和分析引导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与物理学科相结合分析,使能够体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直3 / 4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教案
接将复习的目的引向高考,让学生真切感受与高考的联系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复习课的思路,一方面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课本的相关知识,成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复习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同时,我又结合数道高考真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复习内容与高考是紧密联系的,让学生在思想上又将知识的认识拔高了一个水平。
总得来说,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气氛融洽,学生讨论激烈,效果明显。但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内容安排略多,以后应适当减少题目量。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