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列原著复习资料.docx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深刻地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去理解,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这就是说,要揭示人的本质,就必须把人作为从事实践

而不能仅从人的自然特性或精神特性的因素去说明。

具体说来,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它的自然特性,而是它的社会性。因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本质。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也不在于他们的自然生理特点的差别,而在于他们的经济政治地位等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的差别。

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因为现实的人,都是处 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关系中生活,

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是不断发送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社会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的科学命题,既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究、探索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原文引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马克思的这句话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

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如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地主还是农民、资本家还是工人等,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

再次,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 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在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分配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的集团实际上就是不同的阶级。政治关系也是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关系,它是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人的社

会地位不仅与人的经济地位有关, 而且更与人的政治地位有关。 最后,人的本质是具体的、 历史的。

所谓的“人性善”、“人性恶”之类抽象的思想都是不科学的。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精辟概括和深刻评价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实践为基础,

把实践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指出: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 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 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 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 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得到完整表述,首先,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即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 阐述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指出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而不是相反,彻底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原则界限。 “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

自己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 第三,通过具体考察社会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深刻地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着能动的作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辩证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

第四,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又一规律。

( 1)分析《形态》中的上述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

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

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 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说,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

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 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

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 (4 分)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这一内容,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马、恩在指出整个历史的基础的同时,还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和“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同等意义的概念,这不仅说明了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间的联系, 而且还揭示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4 分)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 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

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

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 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 发展的动力,

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恩科学地

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4 分)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在上述表述中,马、恩明

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

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马、恩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

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

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 ,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

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

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恩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4 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恩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

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 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因为革命群众“不仅反抗旧社会的某种个别方面,而且反抗旧的‘生活生产’本身、反抗旧

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很显然,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阐释得非常明确和清楚的。 (4 分)

(2)在《形态》中,马恩虽已基本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但在表述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范畴时人存在不够确切的地方。 如有事将生产力与物质生产、 分工等相提并论。将生产关系与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在同义上使用。在《序言》中对这些问题的表述更加精确

和科学了。( 5 分)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两个决不会”思想是马克思在 1859 年在《 <政治经济批判 >序言》中提出来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

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多年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结果,是对唯物史观的精辟

说明,它既是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科学结论,又是当时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概况。 “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

理解“两个决不会”思想要与《共产党宣言》里所表述的“两个必然”的思想联系起来, 提出不死对“两个必然”的否定,而是“两个必然”在理论上的深化和必要补充。 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两个论断体现了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两个论断体现了必然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两个决不会”思想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第三,两个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第四,一些人把“两个决不会”和“两个必然”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这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也不符合客观事实。

( 2)你是如何理解其中的“两个决不会”的思想的?(

5’)

马克思 “两个决不会”的论断一定要与《宣言》中“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

不可避免的。”)的论断相结合来理解。“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决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所以“两个决不会”不仅没有推翻“两个必然”,而且使“两个必然”的论证更加严谨和具体化。将两个论断结合起来,也标明了社会发展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历史证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几经曲折,仍然有容纳先进生产力的空间,但是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带来的弊病;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为经济文化落后,仍然需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并相应地改革和完善本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共产主义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

四、《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宗教变迁历史的思想

恩格斯明确指出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其识别哲学派别性质的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组成两个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而对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或谁为本原谁为派生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但是,恩格斯又特别强调,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只是在说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这一“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使用和区分的,离开了这个根本点,只会造成混乱。

第二个方面是指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

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坚持世界可知论的观点。这些哲学家 包括一切唯物论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等;但是,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

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坚持一种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或怀疑论观点,如休谟、康德等。对思维与存在有

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惟一标准。对于不可知论,恩格斯指出,世界上只存在目

前还未被人类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对于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

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

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于是在实践中,“自在之物”就不断地

转化为“为我之物”。

恩格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这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今

天的现实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变历史:

( 1)、“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和科学知识相当贫乏,人们无法理解做梦的现象, 认为人睡着后肉体不动时做梦说明有灵魂存在, 并且灵魂可以离开肉体

而存在,即灵魂不死。这说明远古的人们开始思考灵魂与肉体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了。 “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 ,人们又把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人格化、神秘化,产生了最初的神。随着各种宗

教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些神越来越具有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多神教发展为一神教。

( 2)、“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真正进入哲学领域,以哲学方式提出来,并获得充分的意义,可以从中世纪算起。中世纪的哲学家除了思考世界与神的关系外,还通过唯名论

(强调个别事物才是独立的真实存在, 共相只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次或概念) 与唯实论(强调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的独立的真实存在, 个别事物是共相派生出的个别情形, 偶然现象)的争论,思考一般概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问题。

( 3)、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文艺复兴所开启的人文主义 (以人为对象)和实验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的诞生,欧洲人的精神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向:由面向神转向面向人和自然,这在

17 世纪哲学领域就表现为“认识论的转向” 。所以说,最先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表述、思考哲学基本问题的,是近代哲学的事了。黑格尔说,近代哲学的任务是消除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在的宇宙之间的差别;费尔巴哈则更明确地说, 精神对感性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上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哲学史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兜圈子。 但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内容理解上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何用唯物史观理解宗教变迁的历史?

( 1) 古老民族的原始宗教, 反映每个有亲属关系的民族集团的生活条件, 由对雅利安人的比较神

话学加以证实。

( 2) 罗马帝国需要一种世界宗教, 基督教已经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同庸俗化了 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亚派哲学的混合中悄悄产生, 并在尼西亚宗教会议以后成为国教, 在中

世纪基督教发展成为与它(即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具有相应封建等级制的宗

教。

( 3) 12 至 13 世纪新教异端法国阿尔比派反对天主教的豪华仪式和教阶制度,以宗教形式反映了

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居民对封建制度的抗议。

( 4) 16 世纪德国马丁 路德掀起宗教改革,加尔文新教成为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

它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德国的统治, 并为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 1689 年以后,英国的国教强烈地加尔文教化了。

( 5) 在法国, 1685 年,加尔文教的少数派曾遭到镇压,被迫皈依天主教或者被驱逐出境。但路

易十四的暴力措施,只是使法国资产阶级别无选择地采取同资产阶级相适应的、非宗教的、

马列原著复习资料.docx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深刻地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去理解,“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这就是说,要揭示人的本质,就必须把人作为从事实践而不能仅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4vjt5jdcz0fluh9boav3qhtz4wh9l00tw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