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清单]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错误! 2.概况

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整体把握 “百家争鸣”

史论共识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1.孔子 错误!

知识图解

孔子的思想体系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 孟子 荀子 政治思想 “仁政”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人性论 “性本善” “人之性恶” (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特别强调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错误!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歌诀记忆

诸子百家思想

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改革集权法主张。 韩非思想放光芒,诸子文章各有长。 3.墨家

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错误! 2.内容 错误! 知识图解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歌诀记忆 董仲舒的思想

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

注释:一春:春秋大一统。一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君神:君权神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二天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史论共识

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4.主流地位的确立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 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易混易错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压制知识分子。

基准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题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3.阶级基础: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层出不穷,

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

家”。

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

主题二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

(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大一统的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不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故历代都不受重用。 2.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

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主题三 从不同视角认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文明传承角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份,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方面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清单]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错误!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4ty79bbzc6m3qp9xkwe9ersa9ps1u00x7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