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考点1|“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条件: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3.主要原因:天主教会与德意志之间的矛盾加深。4.导火线: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二、概况
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
三、主张
1.因信称义:只要虔诚地信仰灵魂便可获得拯救。因信称义的主张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
自主权,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观。
2.简化宗教仪式。每个人都可和上帝直接交流,无需神职人员干预和繁缛的礼拜仪式。(从神学角度论证
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3.《圣经》是人们的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
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用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4.世俗统治权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罗马天主教会不应该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5.僧侣可婚配和还俗,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四、影响
1.直接影响: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2.经济方面: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经济方面: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4.思想方面: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总之,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易误辨析] 正确区分“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
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史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史料三 “宗教改革”这个词一样有误导作用。路德一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了一个革命者,这是他与罗马教会坚定抗争导致的结果。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腐败落后现象作出的反应,其中包括……部分牧师包括教皇的放荡生活……不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特权和豁免。尽管这些很能激起人们的抗议,但它们仅是清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侧重于知识分子”“欧洲人民”说明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更广泛;“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反映了宗教改革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 (2)史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在得救方式方面的主张。注意史料的出处是本史料解读的落脚点。“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说明了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3)史料三认为,宗教改革表面看是一场反对教会腐败、压榨的宗教改革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马丁·路德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罗马教会的腐朽生活、特权等是宗教改革反对的目标,也是引发宗教改革的原因,但不是宗教改革的实质目的,其实质目的是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革命。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并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提示] 诉求: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关系: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
(2)史料二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有人认为马丁·路德的主张树立了上帝的权威,因此马丁·路德的学说与人文主义没有联系。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 马丁·路德的学说强调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提示] ①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西欧各国早期反封建斗争的社会运动,矛头对准罗马天主教会,勇于挑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宗教改革进一步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削弱了天主教会的经济实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④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史论归纳]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1)“信仰得救”,彻底否定教皇和罗马教会的至上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
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2)以《圣经》和个人内在信仰的权威否定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确立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利。
(3)马丁·路德要求建立独立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实际上是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
向政治现实。
(4)宗教改革的最大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恶折磨、来
世拯救和教会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九十五条论纲”:所以他们进入天堂,要靠经历许多艰难,而不靠人平安的保证。据此可以推断材料
B.打破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 )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主张因信称义
D[材料强调人的宗教得救方式,没有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他们进入天堂”,说明还没有摆脱宗教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宗教得救方式,没有体现世俗权力与教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强调“进入天堂,要靠经历许多艰难,而不靠人平安的保证”,也就是个
人的努力要高于别人的保证,符合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故D项正确。]
2.(2017·保定模拟)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B[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宗教改革后是“因信称义”。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是教会腐朽的结果,但题干并非主旨是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宗教
改革后,教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新教过世俗生活的表述,故D项错误。]3.(2017·唐山模拟)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
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B.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