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福建师范大学2024年8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docx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社会心理学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

1、因变量;

答:即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

2、自我服务偏见;

答: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我们常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这样的说法。

3、印象管理;

答:指一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近因效应;

答:近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在近期不断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以求留下清晰印象 。

5、自我实现的预言;

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6、归因;

答:归因是指一个人怎样说明和解释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包含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7、从众;

答:从众是指在从众规范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8、偏见;

答: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9、群体决策;

答:是领导者以过研究和思考,从几种方案,几种计划,几种意见或几种安排中,选择出一种最好的方案、计划、意见、安排的过程。

10、态度;

答: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答: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景下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了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情境中出现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12、自我效能感;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3、睡眠者效应; 答:又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加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14、习得性无助;

答:是指人或者动物接连不断地受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15、旁观者效应

答:旁观者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出现危机时,假如很多人在场,这些人就会选择当旁观者。

二、简答题 (每题5分,共30分)

1、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哪几个基本类型?

答: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有五个基本类型:第一,与情绪、感情联系的态度-由一次情感反应(如欢快、恐惧、痛苦等)的经验构成对某些客体的态度,当遇到类似情境就会出现同样的体验;第二,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当人们依据他人的介绍或书本知识而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其中有明显的分析、联想、类比与评判,而无强烈的情感伴随;第三,动作定向的态度─由于某种需要的激活而产生对有关客体接近或迥避的反应,其中认知成分很不明显;第四,知情意均衡的态度─这里既有认知与思考、伴有强烈的情感,还有行动意向,三者交融在一起或交替出现;第五,自我防卫的态度-由于情势不明、内心冲突或出于防卫的动机而产生某种疑惑、拘谨或暖昧不定的态度。

2、什么是态度的学习理论? 答: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因而,我们可以从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意识程度、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态度等方面,综合的判断或评鉴其学习态度端正与否。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社会认知的一种理论。其理论内容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 (2)认知失调的对策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个体为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或和谐通常采取的途径和方法:①改变行为使其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②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③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状况。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的认知变得不重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

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4、简述挫折—侵犯理论的观点。

答:美国耶鲁大学的多拉德首次提出了“挫折一侵犯假说”。该理论认为,挫折和侵犯是互为因果的,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 (2)挫折一侵犯理论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相关。第二,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相关。第三,在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恒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3)可见,挫折与侵犯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挫折是引起人类侵犯行为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

5、简要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培养人们产生更多的助人行为?

答: (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6、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答: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四种因素的制约: (1)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说服。凭借说服性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能够改变人的自我效能感但是依靠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一旦面临令人困惑或难以处理的方法就会迅速消失。 (4)情绪的唤起。在紧张、危险的场合情绪易被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四种因素的制约:(1)直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的唤起。考生在回答出这四种因素之后,要对各个因素进行适当的解释。

三、论述题(共25分)

1.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答:①韦纳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个人成就的归因过程是如何决定或影响个人成就行为的。按照这种理论,在成就情境中,伴随着特定的行为结果,个体有意无意地都会寻找它产生的原因,这种归因又通过影响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而影响人们的成就动机。 ②归因是通过影响人们的期望和情绪情感而影响人们的成就动机的,其规律可概括如下: a. 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失败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则不会弱化甚至还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b. 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强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而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则无助于甚至还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

2、什么是自我暴露?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利用它与人发展亲密关系?

答:自我暴露就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的表达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

自我暴露的决定因素既与个人有关又与社会有关。种族、性和文化因素都是主要的。其他还有构成个体情景的诸因素。(1)回报与自我暴露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较高的个体交往时,最有可能进行较多的自我暴露。我们往往会回报或模仿其他人所欣赏的自我暴露水平,回报发生在现实生活的广泛范围中,包括婚姻关系,我们从婚姻关系中可以看到妻子和丈夫自我暴露水平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志。而对方以同样的自我暴露水平作出反应,成为接受信任的标志。这种自我暴露的往复交换,直到双方达到满意的水平为止。因此,在自我暴露的过程中要注意回报的关系,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任何再进一步的自我暴露会引起对方的不舒服感。对方会退缩到原来关系中的恰当水平。(2)喜欢和自我暴露喜欢和自我暴露是紧密地联在一起的。但是大家不一定总喜欢对其自我暴霹的人。如果某人的自我暴露比我们暴露自己时更亲密和详细,我们会害怕过早地驶进亲密关系领域,会考虑刹车。我们最喜欢那些和我们自我暴露有着相同水平的人。所以,我们人际交往的自我暴露中最好和对方有着相同凤如暴露水平。(3)社会赞同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对社会赞同是相当敏感的。获得对方赞同时,我们的自我暴露就增多,对方表示不置可否或冷淡时,我们的自我暴露就显著地减少。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对对方的自我暴露适当的表示赞同。(4)非语言行为和自我暴露其他的非语言行为在选择恰当的自我暴露和人际亲密关系水平方面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行为之一是目光接触。特别是对女性,在谈话的过程中有适当的目光接触,会觉得比较亲密。(5)自我暴露的速度自我暴露在开头比较缓慢,并且具有“试探”的性质。因此,我们再人际交往中,在对方这种自我暴露也以同等的自我暴露水平作回报后再迸行进一步的自我暴露,如此,则对方不会感到惊讶,避免了令人尴尬情形的出现,使交往顺利地进行下去。

3、论述产生旁观者效应的原因。

答: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可能性越小,这种现象叫旁观者效应。产生旁观者效应的原因有:

(1)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2)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

(3)评价焦虑。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按照别人期待、以能够被大家喜爱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不成熟或很傻气,以减少社会贬低的发生。

福建师范大学2024年8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docx

社会心理学考核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1、因变量;答:即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2、自我服务偏见;答: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我们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4mfz66ynq4uc568cqjj1x2cx44ea901aa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