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三编 宋至清代的哲学
第7章 陈献章、湛若水
7.1 复习笔记
一、陈献章的自得之学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村人,世称白沙先生。陈献章亲历了明统治者以朱学为官方哲学的种种弊端,而他则以其终生未仕的经历,完成了明代儒学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向,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明代心学的奠基人。
1.以自然为宗
陈献章认为“自然”是一种不受拘束的性格旨趣。旨在寻找一种“心与理一”的心理状态,“心与理一”指的是一切都应当是自然而然,不待安排。所以,陈献章的自然,是在他的人生实践与道德直觉中,万事万理的自然而然与不待安排了。
(1)陈献章在个体的人生实践中实现这种境界。
(2)陈献章以“捐耳目,去心志”的方式表现其追求境界的自然了。
(3)陈献章的静坐或主静所见是自然,在“心与理的自然为一”中,天地宇宙完全是道德直觉的产物,所以具有感受的真实性;同时心与理的合一,也是直觉体验式的合一。
2.归于自得
(1)陈献章对宋以来的为学路的划分①由积累而至又可言传的时儒之路。
1 / 6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自己的不由积累而至、不可言传的直觉体认之路。(2)陈献章学说的“自得”
“自得”是陈献章学说的最后归宿。“自得”是不依傍教条的自我体悟。其“自得”的层次如下:
①通过静坐实现。当陈献章“靠书册寻之”而“终未有得”时,便“舍彼之繁,由吾之约,惟在静坐。
②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这种自得的方式显然是直觉的。这种“得”,虽然不同于日用伦常中事上磨炼的“得”,但在与自然融合为一的过程中毕竟加进了体认的成分。
③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乃大悟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这才接近了道德实践中的“得”。
二、湛若水与“心体物而不遗”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广东增城人。因家居增城之甘泉都,世称甘泉先生。
1.心体物而不遗
“心体物而不遗”的实质是“大心”说,专门揭示心与宇宙万物的关系。
(1)湛若水将心与天地万物直接等同的,其心与天地万物的等同,是一种“中外非二”“包贯非二”的思辨合一式的等同了。湛若水的“心体物而不遗”不具有体认的成分,而恰恰是一种思辨的“认得”。湛若水的“心体物而不遗”,只是思辨的“心物不二”式的“不遗”了。
(2)湛若水与王守仁关于内与外的不同理解
2 / 6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王守仁是在道德与认识以及个体本心与天地万物的区别这两个层面上谈内外的;②湛若水始终坚持“认得心体广大,则物不能外矣”,所以他认为从格致诚正到宇宙万物都非在外。
2.随处体认天理
湛若水心学概括为“立志、煎销习心、体认天理”三者,并以“最为切要”向湛若水请教。
(1)在湛若水看来,人的一切活动,从格致诚正到学问思辨乃至伦常日用,都应当围绕如何体认天理展开。一旦涉及心与天理的关系时,湛若水又成为二者直接合一论者了。心与天理本然同一,所以体认天理即体认本心。体认天理也可以说是体认本心之中正的工夫。
(2)求中正之心或求心之中正当然都是一种工夫,所以湛若水也讲“勿忘勿助”,也讲“主一”,甚至儒家道德实践的主要条目,也都存在于湛若水心学中。他的“心”是一种思辨的大心,其心与宇宙、与天理的合一也都是通过思辨的方式实现的,这样,即使他的体认天理之说是“随时随处,皆知行并进乎此天理也”,但由于其基础是思辨的,因而往往给人一种无从下手之感,这就是其弟子总感觉“天理难见”的原因。
3.湛若水心学的特殊走向
(1)湛若水的心学是从陈献章出发的,他的心与天地万物、心与理、心与事的合一,无疑是对陈献章自得之学的直接继承。
①由于湛若水与陈献章在性格、经历上的差异,因而湛若水对陈献章的学说又有所修正。放弃了陈献章的“静中养出端倪”,把陈献章的以静坐“忽见此心之体”包含在他的体认天理的“随静随动之中”;将陈献章的“以自然为宗”改变为“主一”“求中正之心”的“勿忘勿助”的精神状态。
3 / 6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在湛若水的哲学中,便只剩下了比较干枯的“不二”说,如心与天地万物不二、心事不二、心道不二等,所有这些“不二”,在离开了体认直觉的条件下,很有可能演化为一种概念的思辨;而作为工夫次第,往往又让人有摸不着头脑,找不到人手处之感。
(2)从放弃静坐,反感以自然为宗而又坚持大心说来看,其思想有点近于陆九渊,他的心理、心物、心道关系也都可以从陆九渊心学中找到出处。
①陆九渊心学的根基在于孟子,并且是直接以孟子的“先立乎其大”来撑开自己的思想体系的,而湛若水的思想根基却不在孟子,所以,他也没有陆九渊那样高屋建瓴的道德直觉与统摄力。
②他还试图以心事合一的“不二”逻辑来统一朱陆之争,这显然是在朱陆之间去两短,集两长。不过,这也同时说明,他并没有看到尊德性与道问学分歧的深刻性,没有看到道问学之知与尊德性之行能否真正统一起来。
(3)在宋明诸儒中,湛若水最尊崇的是周、程(颢),但是,明道的“心物不二”,“浑然与物同体”,指的是一种道德境界或道德气象,而湛若水却试图以思辨的“不二”逻辑来接近之,这无疑是无法和明道相比的。
湛若水表现了一种在心学基础上统一理学的尝试。他从陈献章出发,又由朱陆而上溯二程,试图从理论上统一理学。这对于当时从道德实践中落实、彰显道德本心,从而作为心学之主流代表的王守仁来说,恰好走了一条反向的路线。然殊途同归,归宗于心学。
7.2 课后习题详解
1.谈一谈您对陈献章“以自然为宗”思想的看法。答:(1)陈献章“以自然为宗”思想
4 / 6
圣才电子书 www.100xuexi.com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自然”,对陈献章来说,起初只是一种不受拘束的性格旨趣。陈献章主要是在寻找一种“心与理一”的心理状态,在他看来,“心与理一”是一切都应当是自然而然,不待安排。陈献章的自然,是在他的人生实践与道德直觉中,万事万理的自然而然与不待安排了。
①陈献章却试图在个体的人生实践中实现这种境界,因而不是“未知人处”,就是“终未有得”。于是就有了“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的“静中养出端倪”。
②陈献章对自然境界的追求,可与明儒的“笃践履”统一起来,也可以在人生实践中追求这种境界,但他洒落的生性却与当时儒学谨守圣贤之训的规矩相冲突。这样,他便以“捐耳目,去心志”的方式表现其追求境界的自然了。
③陈献章的静坐或主静所见却主要是自然;正是在“心与理的自然为一”中,有这些只具有感受的真实性,因为这样的天地宇宙完全是道德直觉的产物;其心与理的合一,也是直觉体验式的合一。陈献章的自然,是在他的人生实践与道德直觉中,万事万理的自然而然与不待安排了。
(2)我对陈献章“以自然为宗”思想的看法
陈献章的“以自然为宗”思想,表示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任何的负担,并也是一种自己可以满足的精神感受,他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变化是同体的,就像四季的变化,人内心的变化也是自由的运转,不会停止。他所体现出来的不受拘束的性格旨趣是难能可贵的。
2.简述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
答: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思想是他心学的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如下:(1)在湛若水看来,人的一切活动,从格致诚正到学问思辨乃至伦常日用,都应当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