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 理 健 康
红色字体为重点,蓝色字体为了解记忆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 第三节 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第四节 常见心理障碍
第五节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心理现象概述
人类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on)通常是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 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心理活动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亦是指人类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 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三者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完整过程。
个性心理亦称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如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和人格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学基础及其基本概念(重点)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 、人格)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心里过程 情感过程包括: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包括: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人格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等)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1.认知过程
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即信息加工过程。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和言语等多种形式。 心理过程
1)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机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刺激)的反应,是个体对刺激的基本反映和体验形式。感觉虽然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却是维持人们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一切较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感觉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位置)等。
(2)知觉(perception):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感觉信息的分析、解释和整合。(多种感觉信息整合即为知觉,苹果为例)
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记忆(memory):是指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信息进行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三个过程。
(4)遗忘( amnesia):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遗忘规律: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较多,而后缓慢,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 (5)思维( 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 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6)想象(imagination):是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7)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外界某种事物或自身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2.情感过程
人在认识和改造 世界的过程中与客观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包括情绪、情感、心境。 (1)情感(affection)和情绪(emotion):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情感主要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一定有外部表现; 情绪则主要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外部表现明显。 心理过程
(2)心境(mood):是指一种较为微弱且持久的情绪状态,是一段时间内心理活动的基本背景。积极的心境有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有益健康。消极的心境使人意志消沉,降低活动效率,并且有害健康。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是说情绪对个体健康的作用和影响。生理学研究发现情绪的生理作用有以下三条途径: ①通过自主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 ②通过边缘系统影响内分泌代谢功能;
③通过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相应受体,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情绪被看作是心身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3.意志过程
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是成才和成事的内在动力(建管考试为例) 人格(personality)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人格倾向性(personality inclination):是人格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决定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对象的选择,它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人格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活动。 (2)人格特征(personality mental characteristics): 是人格的特征结构,是指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格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心理健康概述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心理上各个方面的活动过程均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包括合理的认知活动、适度的情感反应、恰当的意志行为、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适应状态等。 (1)心理健康的定义
健康至少应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
心理健康的标志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最经典的是马斯洛(Maslow)和米特尔曼(Mittelman)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包括如下:
(1) 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并能正确客观地反映事物; (2)心理与行为特点和生理年龄相匹配; (3)情绪稳定,积极与情景相适应; (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5)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 (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
(7)在遵循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能实现个人动机,满足个人合理要求; (8)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保持一致。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应从整体上根据经常性行为方式做综合性评估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老版)
⑴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⑵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 ⑶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⑷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 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三)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有超过 75%的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病由心生”
心理健康的变化性和相对性
非常健康 10~20% 比较健康 50~70% 不健康 10% 极不健康 1~2% 三 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的定义
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美状态。 (二) 心理卫生的范畴
第一,从优生学的角度指导婚姻、配偶、受孕等过程,提高个体的心理卫生素质;
第二, 研究各年龄阶段(如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心理卫生特点与规律,指导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搞好心理卫生;
第三,研究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业余团体中能良好的适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以便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与生活;
第四,研究个体主动积极讲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调节控制的主人,改正不良行为与性格特征,掌握一至几种身心放松技术,以便随时调节身心平衡,讲究心理卫生。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
一 个体心理健康与发展
通常把从怀孕开始到出生为胎儿期,0~3 岁为婴儿期,3~6 岁为幼儿期,6~12 岁为儿童,12~18 岁为青春期,18~35 岁为成年早期又称青年期,35~65 岁为成年期又称中年期(或壮年期),65 岁以后为老年期又称成年晚期。 (一)儿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儿童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上,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儿童期的心理健康主要关注: 1.合理安排学习
2.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的产生 3.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针对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2.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 3.保持情绪稳定 4.适当的性教育
(三)成年早期(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这个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 成年早期的心理健康主要关注: 1.积极适应社会变化
2.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
(四)成年期(中年期,壮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1.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2.顺利度过更年期(女性 45-55,男性 50-60) (五)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1.尽快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 2.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
二 群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家庭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家庭心理健康是指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满意度。 促进家庭健康的方式包括: (1)沟通
(2)家庭心理咨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正确对待子女的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三)社区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第三节 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一 一般心理问题概述
所谓心理问题( mental trouble) 是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狭义的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的心理社会因素所引发的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活动的暂时失衡状态。广义的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社会相关因素引发的心理活动失衡和社会功能缺损状态。目前通常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概念
一般心理问题通常由一般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日常生活刺激引发的情绪失衡状态。当事人为此而感到痛苦:常常表现出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一般心理问题持续存在的负性情绪般仅为数日或数周,持续较久的可以长达 1~2 个月。 个体虽然情绪烦恼但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基本能维持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社会交往等功能的正常状态,但效率有所下降。 (二 ) 一般心理问题的界定 特点:
1.具有明显的现实应激事件刺激因素,该因素对当事人来说相当意外,难以接受;或者事件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情景性、令当事人感到紧张不安、恐惧、愤怒等情绪,且反应较强烈;多数人对该刺激尚能承受,对当事人的反应也能理解。
2.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忧伤、愤怒等,且情绪反应主要针对该事件,对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能妥善面对或处置。
3.对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一过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一般仅持续数日,不超过 1 个月;但连续发生的应激事件,或事件持续存在,难以脱离或改变,心理反应可以持续长达 2~3 个月。情绪反应缓解后常可以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状态。
4.即使情绪反应强烈,当事人的职业工作、人际关系等基本保持此前水平, 社会活动功能未受到实质性损害。
5.一般心理问题的个体即使出现冲动行为也为一过性, 不会给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6.当事人能够保持相对理性的思考,接受发生应激事件的现实。 7.应激事件刺激前后当事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没有改变。 8.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能够理解。 二 严重心理问题概述 (一) 严重心理问题的概念
常常是由强烈的、创伤性的、或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当事人常常沉浸在严重现实刺激的痛苦中, 表现为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甚至对刺激相关的其他事件也出现强烈反应而表现有轻度的泛化;痛苦情绪的体验常常会持续数周,甚至超过 2 个月以上,但一般不超过半年,情绪和行为有时会暂时地失去理性控制而冲动,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暂时的社会功能轻度缺损。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一) 严重心理问题的特点(8 条)
1.由较强烈的现实应激事件引发,该因素对当事人来说相当意外,难以接受;或者事件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情景性,令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受到较严重的伤害,出现极度的恐惧、紧张、悲伤,应对不够理性具有失控趋势。
2.心理反应不仅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忧伤、愤怒等,且往往伴随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