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篇
与时俱进 实现共进
——“班班通”使用心得体会
林 兰 琼
习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现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学会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设备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近两年,随着地区对教育的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投入,我校率先成为全区第一批的“班班通”试点学校。“班班通”的建立,让我们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实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等传统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外,还为教师获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为教师进行交互式的教研互动搭建了平台,为师生、家校间的“相互往来”拓宽了渠道。
一、多种资料的分享,丰富了采撷资源的渠道。
“教师只有一桶水,才能分给学生一杯水”。而今,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一桶水的目标,而是要拥有一个“永不枯竭”的水资源。“班班通”的应运而生,为教师采撷各方面的资料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可以通过“班班通”平台的“教材资源”,浏览、下载、收藏,一键获取优质的备课资源,提高备课的实效性;通过“同步导学”,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线编创自己的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复习、巩固,让它成为自己最专业的教学帮手;通过“学科教研”了解相关的“学科教学”、“教育法规”、“专业参考”、“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和相关的文献内容,从专家们专业的角度审视教育教学,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同伴互学互动中共同探讨、在专家专业引领下提升自己;通过“拓展资源”板块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动脑、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可实现直观的网络互动作用,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操作掌握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查找资料的方法;另一方面,直观式的实现了“有问必答,有问就答”的高效功能。“缝纽扣”是四年级《劳动》课中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课题说说自己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对“纽扣”追根溯源,师生通过现场搜索引擎纽扣的由来、分类、品种、典故等知识的拓展,把对纽扣的认识直观地通过网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从最初的“学缝纽扣”的目标定位到后来的“了解纽扣的由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生活中见过的纽扣到了解“纽扣的分类及品种”,感受纽扣的无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 -
对纽扣充满无限的神奇,并结合课后的缝纽扣的实践活动进行创作,提升了对本节课的认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真正领略到了学习的快乐。
“班班通”平台的专题资源内容丰富,集声、像、影于一体,是学生所感兴趣并乐于接受的。如“安全教育”板块,把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会上的一些可能出现的不安全的行为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孩子们在视觉、听觉上都受到了别样的“刺激”,比起老师简单、枯燥的说教更有说服力,这就是网络的功效。
二、教研平台的搭建,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
“教而不研则浅”,道出了“教研”的重要性。如何让“教研”研出水平,研出效果,除了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平台的搭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备课”平台的推出,让我们突破了时空与地域的界限,实现了交互式的教研模式。教师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不受学科、年级的限制,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寻求他人的帮助,及时破解教学中的难点与困惑;或是通过平台,分享自己的教学感受、心得;或是亮出自己的观点,让更多的人参与沟通交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一个良性的“业务链”,让“业务孤岛”远离我们。如数学教研组充分利用“班班通”互动平台,把主题教研的活动形式从集中研讨延伸到分散研讨,根据每次“主题教研”的内容集中全体数学教师议课、听课、说课、评课,在此基础上结合讲座的形式学习本专题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后再抛出相关问题,老师们通过“班班通”平台时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互动跟帖,畅所欲言,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与见解,让自己的思想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得以延续。 网络培训是现今教师进行各级各类培训的主要方式。既节约了经费的开支,又节减了人源,实现“节减付出,扩大辐射”的优势。通过优秀教师的课例展示,专家的专业引领,使更多的教师通过这种相对灵活的网络培训受益,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便利。
三、家校平台的打造,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独门偏方,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达成共识,形成步调一致的教育体系,良好的家校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班通”设立“家校互动”板块,旨在通过平台让家长溶入到学校的大背景中来,与我们共享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指导帮助孩子利用平台为自己服务。可以引导孩子浏览“班班通”平台中为大家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或是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或是复习巩固新知,或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拓展资源”板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深入学习研究,拓宽孩子的眼界;通过平台向家长传递学校的信息及孩子的情况,及时和老师取得双向联系与反馈;通过平台为学校提供有价值的素材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教师通过互动平台建立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优秀的作业、作品通过“班班通”平台展示,为孩子们创设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既可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亦可让孩子学有所长,学有所范,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总之,“班班通”平台的开设,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
- 2 -
作为一线教师,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钻研相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用好“班班通”平台,让它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实现师生间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使用“班班通”辅助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翁 文 夷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班班通”资源的利用,更给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有利于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教育的双赢。接下来,我就浅谈自己利用“班班通”资源辅助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巧借“班班通”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班班通”资源的利用让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我结合课文播放录像,屏幕上瀑布的声响气势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通过“班班通”资源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巧借“班班通”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优势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詹天佑》一课,学生对火车过青龙桥附近走“人”字形线路的内容难以透彻理解。书上是这样描述的:“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这段内容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瓶颈”,而采用“班班通”资源将“人”字形线路和火车爬坡的动画演示给学生看,重难点不攻自破,学生也更能深刻领悟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个中心,启发了智能。
三、巧借“班班通”资源,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班班通”资源的利用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
- 3 -
学生心里去。如教学《草原》一课,我利用“班班通”资源,让学生一边感受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神奇美丽的风光,一边听着老师的范读,不知不觉就被带进了美丽的草原景色中,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学生在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中也就提高了朗读能力。
四、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班班通设备,创设特定情境,利用声音、画面,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吸收率,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班班通设备以生动的画面、逼真的音乐,给语文课堂教学增加了音乐美、画面美,为教学注入生机,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班班通”走进课堂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它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只要巧借“班班通”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优势,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将变得更加诗意和美丽!
动一子而全盘皆活
陈 向 晞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班班通”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运用“班班通”可以将我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把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展示给学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某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通过近两年的班班通使用,深有体会;
1、培养兴趣,循序渐进
刚刚开始我对班班通和课件制作略知一二,却不知如何更好地运用至教学工作中。可是当我看到有的老师把“班班通”引进课堂教学,并运用得如鱼得水时,我就觉得课件制作作为一门技术对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必须掌握这门技术。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兴趣我就开始下功夫学习计算机的使用和课件制作。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好多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如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
- 4 -
还有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Flash等。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好多相通之处,学好了其中的某一个,其他的自己动手、多进行尝试也会慢慢掌握。
2、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
“班班通”的实施,促使教师“换笔”,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文本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我们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电子备课系统进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当然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中进行备课和制作课件,然后通过网上“资源共享”互相交换我们的课件、教案,极大的方便了我们集体备课。更直接更快捷的方式是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互联网上检索自己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数学小故事等各种有用资源,再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
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注重把现代教育技术适时、适度、有效地引进了课堂,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因此对于“闰年是4年一次的,只有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时,这一年才是闰年;而当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又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一疑难问题,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我利用班班通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从互联网上搜索、下载的信息,通过“科学家的解释”、“年历的传说”、“闰年的由来”等内容,让学生从自身的认识角度去理解、去分析,记得当时有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老师,那2月29日出生的那个小朋友可真是个倒霉蛋,他四年才能过一次生日”。又有同学补充到:“那他也是个幸运儿啊!”此时的课堂上呈现出了无限的生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
4、家校零距离沟通
在使用班班通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地是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更近了。利用家校联系专栏,每天都能直接向家长反馈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能够及时为孩子补缺补漏,同时也让我能更快速地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
通过以上几点,我深深的总结出“班班通”带给我们当今教学的重要性,如果缺少了这个媒体,学生们的课堂可能还是传统的课堂形式;如果缺少了这个沟通的“桥梁”,学生很难体会到各个学科更直观、感性的认识。作为现代辅助教学的主要手段,“班班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加强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了好的学习氛围,更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