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②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③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④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⑤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⑥正确指导结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①态度定势的形成(态度定势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如赞成与反对、喜爱与厌恶、趋向与回避等心理准备状态) ②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一个反射只对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
他不单对这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⑤分化:学习者只对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的反应过程。⑥高级条件反射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内容: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有意接受说)学习方式按学习进行的方式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1,学习者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3,学习者必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③活动律[活动的
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④组合律[时空形态上一致或相关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整体,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⑤对比律[凡是在性质或强度上具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能使学生对他们差异的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效果];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4,指导学生参与活动。 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 ①正例:肯定例证,包括知识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②反例: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括极少部分知识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③提供丰富的变式: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真创造:产生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类创造:并非历史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创造的心理过程:1准备阶段2酝量阶段3豁然开朗阶段4验证阶段;创造性的心理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力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为:一、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二、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三、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四、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这种非线性的关系分布表明: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更重要的是还表明,创造性不只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在道德观念中,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表现为一种应当-不应当的思想方式) ③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④道德信念的形成⑤道德意志的锻炼⑥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行为是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①及时复习;复习时间的适宜;复习次数的适宜与过度记忆法;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 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认知心理学而:奈塞尔,《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人本主义:马洛斯 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一、教师威信包括教师的职业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二、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威信大的,效果好②名片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话不投机半句多,从反面证实了这种效应③自己人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有相似之处(职业,专业,籍贯,年龄),会让被教育者当成自己人,教学效果较好④好感效应: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三种教学水平:①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只是从大学或者专科学校学到某些学科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就走上教育工作岗位,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②因循式教学:教师学过教育理论,受过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如何教,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学,但是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③策略式教学:教师在较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教师本人自身素质等种种原因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的、创造性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式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学习的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学习律包括:准备律(学生在学习前作好学习的准备)、练习律(练习律(反应重复,学习知识牢固)、效果律(效果律(反应效果令人愉快,学习就会产生) 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的现象:①强化②消退③自然恢复:条件反射形成后能被消退,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虽然没有得到强化,条件反射也可出现摸种自然的恢复。④泛化:须积极主动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的将它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理论解释,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答案,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学生观(学生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这些是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构建意义); 学习观(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知识水平是学习的基础。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学习动机的类型:直接近景性动机和间接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他们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尝试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动机期望理论: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M=VE)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在其动机成分中,力求成功的成分比避免失败的成分多一些,避免失败者在其动机成分中,避免失败的成分比力求成功的成分多一些。
成败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维纳对行为结构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他从三个纬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四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前四种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可以说自我实现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感知的条件:1,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感知实际事物]、模象直观[教具直观,事物的模拟性形象]、言语直观[教师书面或口头语言]);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①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感知到]、②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知识遗忘的原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而造成的。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恢复。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同化说(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结果) 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1,审题(分析课题);2,课题归类3,重现知识4,解题
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运动图式的形成;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P93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主要包括: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元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控。
认知:对学习目标、任务、要求、学习条件、个人学习能力及其特点、各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有效性及其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等加以认识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主要包括:认知认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的内容。
记忆编码的策略:组块、替换、联想、理解、记忆术 组块:作为名词,指记忆容量单位。作为动词,将输入的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
替换:将不易记忆和难以记忆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 记忆术:在识记某些无意义的材料时,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增强记忆效果的一种方法。记忆术包括位置法、首字母缩略词法、谐音法
学习迁移的几种理论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学说认为心理学的基础是官能心理学,某种官能在一种学习中得到训练,就能有效地在另一种学习中发挥作用,实现迁移。2)相同要素说:只有2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提高才会促进另一种机能的提高。3)经验概括说4)关系转换说5)认知结构说:奥苏倍耳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3个变量,对学习迁移回产生直接的影响:(1)认知结构的概括性:学习新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概念。(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3)认知结构的巩固性: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巩固程度越好,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①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为促进学习的迁移,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即布鲁纳所强调的学科基本结构]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同样的内容,如果编排合理,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就省时省力,基本要求是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③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在呈现教材时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局部的不断分化的原则);④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影响:认知结构的概括性、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创造: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因此,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更要重视拓展与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创造性精神等全面的创造性素质。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1)问题表征: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每个人是怎么看的。2)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积极情绪对解决问题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消极情绪:不利于-----3)动机强度:动机会影响人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太低和太高都不利与解决问题。大学生应该有适度的动机4)定势作用: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续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他的表现为易于用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5)功能固着:只看到某些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他的其他方面可能的功能。如衬衫是用来穿的,不易想到有时还可以用来当抹布。6)迁移影响: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自行车和摩托车7)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科学家从动物的形态获得启发,制造出飞机。
品德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四分法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三要素组成。 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方面,采用观察法和对偶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
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海英瓷偷药的故事。该偷还是不该偷。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及教育意义(班杜拉): ①观点: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该过程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如果能控制这样一些因素,提供良好的榜样,奖励恰当的行为,就有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有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言行一致实验等。 ②社会学习过程经历的四个阶段:注意观察、保持、动作的再现、动机 ③对教师的启发意义:教师本人必须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为学生选择的榜样应是可亲可敬可信的;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 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①过矫正: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②防范协约:以一种书面的形式在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实施和监督关系的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犹如签订条约。③强化暂停: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体不与强化,或将个体与特定的环境相互隔离,提供冷静反思的机会。④表征性奖励:奖励不良行为者在矫正过程中的良好行为反应。
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来看,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投射自我: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感。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分化,矛盾,统一,稳定 大学生自我教育:全面认识自我(方式: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
的核心和关键,要注意积极地评价自我和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社会助长作用:由于别人在场后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懈怠作用由于别人在场后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
去个性化: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学生起哄,球迷闹事等等,作为一个单体他们是不会起哄的。
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其影响因素: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气质4种类型及特征: ①胆汁质: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性
②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
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善交际、具有外倾性
③黏液质: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
生慢而弱,注意稳定,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
④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
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理脆弱,具有内倾性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主体认知;个性特征
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 集体规范: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集体凝聚力: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
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由下列因素制约: 相似吸引:人与人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的东西 互补吸引:能力互补,气质互补,性格互补 仪表吸引:包括个人容貌、穿戴、风度等 人格吸引:人格魅力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 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具有重要作用②主动交往:交往的成功与人的主动性有很大关系③移情:人们情感的相互联系,包括:相互理解,同情,同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 心理健康教育对已经产生心理疾瘤的矫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潜能开发所进行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十一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旺盛的求知欲: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独立/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悦纳自己:自我/具有完整的统一的人格品格:人格/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情/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行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有:(主要表现)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理想性与现实性/强列的成材意识和知识经验不足/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人格: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他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最典型的特征是性格特征。
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智力: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智力结构理论 ①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因素有两个,即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晶体智力是过去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部分属于从学校中学到的能力,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
②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构成。 ③智力多元结构理论:加德纳——与八门课程有关(数、语、音、体、美术、自然、社会、心理)①逻辑数理智力: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的能力②言语智力:水平高的人,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 ③身体—动觉智力:与人的身体动作有关,出色的运动员、舞蹈家,他们的身体—动觉智力发展水平高 ④空间智力:指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这种智力与画家、雕刻家、建筑师的工作密切相关 ⑤音乐智力:指感知、欣赏、表达、创造音调旋律的能力,这是音乐工作者最必需的能力 ⑥人际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解人意,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对他们最适合 ⑦自我内省的智力:指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动机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 ⑧观察自然的智力。 智力量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语言量表2个部
分。
130以上——超常/ 90——109:中常
/ 70——89:偏低
气质: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现实中的人是兼有数种气质。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气质是性格的生理基础。 性格特征分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一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当情绪对人的影响构成了一个人的情绪特点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