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解析:选B 由题干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才导致突触前抑制现象,推测突触前抑制过程中释放的应是兴奋性递质。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了抑制性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突触后抑制过程中能正常释放递质,因此在突触间隙中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
性递质,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
8.脑啡肽是表示a、b、c三个
脑内的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镇痛作用。如图神经元之间构成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X处给予一定刺激,该处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B.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a神经元传至结构①和②处会出现相同的信号转换C.c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脑啡肽与结构①上的特定受体结合,抑制③释放神经递
质
D.③中的物质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选B 在X处给予一定刺激时,该处膜外的电位由静息状态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沿a神经元传至结构①处(突触前膜)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当神经递质作用于②处(突触后膜)时,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c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脑啡肽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它与突触前膜上的特定受体结合
后,可抑制③(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9.如图1为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其中电流计放在传出神经纤维的表面;图2是
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分别刺激图1中的①、②,不会都引起肌肉收缩
B.刺激图1中②能检测到电流计指针有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刺激图2中c点,电流计①指针不偏转,电流计②指针偏转两次
D.刺激图2中c点,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了抑制性
递质
解析:选C 刺激图1中的①时,神经纤维能将兴奋传到肌肉使肌肉收缩,直接
2024年
刺激肌肉也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图1中的②时,兴奋不能传递到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不偏转。刺激图2中c点时,兴奋不能在突触处向左传递,电流计①指针不偏转,而兴奋向右传导时,能引起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图2中
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
10.γ-氨基丁酸能导致突触后膜阴离子内流,QX-314与辣椒素同时注射起到麻醉的作用(单独注射不会通过细胞膜,作用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相关推断错误的是
( )
A.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抑制下一个神经元产生
兴奋
B.γ-氨基丁酸可能具有镇静神经、抗焦虑的作用
C.QX-314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
D.QX-314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相同
解析:选D 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γ-氨基丁酸能导致突触后膜阴离子内流,使突触后膜部位膜内侧阴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所以,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抑制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可降低神经元活性,γ-氨基丁酸可能具有镇静神经、抗焦虑的作用。分析图示可知,QX-314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QX-314和γ-氨基丁
酸的作用机理不同。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是体育运动与蛋白质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________,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
基因的________。
(2)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________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
2024年
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3)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会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________激素
增多,促进________________重吸收水分,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4)下图是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血糖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的测定结果。①CD段胰高血糖素分泌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该激素作用
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
②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增加,同时机体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条
途径加强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解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a过程是指BDNF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与翻译。(2)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则会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故突触间隙内b的数量减少。(3)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大量出汗,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4)①在运动中,血糖大量消耗,血糖浓度有所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②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增加,此时机体会通过皮肤血管舒
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增加等途径加强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答案:(1)神经递质 表达(转录和翻译) (2)受体 减少 (3)抗利尿 肾小管
和集合管 (4)①增加 肝细胞 ②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12.人的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多种激素的调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中午吃饭过咸,尿量减少,是因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___,会刺激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使得________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提高肾小管和集
合管对水的________,促进对水的重吸收。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2)肾上腺髓质细胞可分泌肾上腺素,其分泌活动受到内脏神经的支配,此过程为调节方式1,同时肾上腺髓质细胞还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控,此过程为调节方式2。调
2024年
节方式1为________调节,肾上腺髓质属于______。这两种调节方式引起肾上腺髓质细胞的生理效应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肾上腺素可与骨骼肌细胞、心脏细胞、肝细胞等多种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作用较广泛,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某人中午吃饭过咸,尿量减少,是因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使得由下丘脑分泌并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对水的重吸收。因为该过程既有反射弧的参与,又有抗利尿激素的调节,所以该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2)由图示和题干可以看出,调节方式1为神经调节,调节方式2为激素调节。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肾上腺髓质属于效应器。调节方式1引起肾上腺髓质细胞的生理效应是分泌肾上腺素;在调节方式2中肾上腺髓质细胞是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甲状腺激素可提高肾上腺髓质细胞的代谢速率,所以两种调节方式引起肾上腺髓质细胞的生理效应不同。由于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故具有作用范围广泛的
特点。
答案:(1)升高 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 通透性 神经—体液调节 (2)神经 效
应器 不同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13.研究者为了研究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过程,选用枪乌贼的神经组织进行实
微电极刺激突触 实验组号 处理前神经元测得动 作电位(mV) Ⅰ Ⅱ Ⅲ Ⅳ浸润在河豚 毒素中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 5 min后 10 min后 15 min后 75 65 50 40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室温,0.5 ms后测得突触后神 经元动作电位(mV) 75 65 25 0(1)第Ⅰ组处理说明枪乌贼神经元兴奋时,膜外比膜内电位________75 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 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
2024年
____________,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_识别。
(2)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引起的,
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________作用。
(3)若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开发药物,可作为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B.麻醉药 a.降糖药
c.镇痛剂
D.抗肌肉痉挛剂
(4)研究者利用水母荧光蛋白标记突触前神经元,直接观察到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现将该药物
注
入
突
触
小
体内,若突触前神经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则说明钙离子不影响突触前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但对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
是必需的。
解析:(1)神经元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此时动作电位即膜内外电位差为75 mV。兴奋传到突触处时,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2)与对照组相比,浸润在河豚毒素中后,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减小,且浸润时间越长,动作电位越小,题干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故推测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造成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3)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因此可作为麻醉药、镇痛剂、抗肌肉痉挛剂等,抑制兴奋的传递。(4)突触前膜先出现钙离子内流,之后引发突触小泡的定向移动,说明神经递质的释放与钙离子浓度有关。药物BAPTA能迅速结合钙离子,将该药物注入突触小体内,药物与钙离子结合,使钙离子浓度降低,此时若突触前神经元动作电位不变,神经递质释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