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摇篮曲中蕴含的情感,体验深深母爱,懂得感恩; 知识与技能:学习歌曲中装饰音(倚音)的唱法,了解摇篮曲风格,感知其音乐要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律动等演唱实践,学会用自然圆润、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体验声与情的和谐统一。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使学生真正感受摇篮曲的美,感受爱,懂得爱,学会爱
教学难点:歌曲情感的把握,附点节奏、倚音以及弱起小节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互动导入——“引”
1、听音乐说情景:请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弹奏音乐,让学生说出想象到的场景。
2、看场景说音乐:观看“奶爸哄娃睡觉”视频(无声),让学生说出视频中的爸爸弹奏什么样的音乐(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速度、力度、情绪方面加以分析)
3、揭示课题:通过上面欣赏引出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并总结此体裁特征。
【设计意图:激情的律动,缓解课堂初始的庄重氛围,并通过视听结合,激起学生对课题学习的兴趣。】
(二)初听歌曲,整体感知——“听”
1、初听歌曲:闭上眼睛,仔细倾听,体会歌曲的意境及情感。 2、交流体会:听完请学生们从速度、力度、情绪等方面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初听歌曲,让学生用音乐角度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也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交流体验的环节,引导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分析歌曲】 (三)学唱歌曲,感受母爱——“唱” 1、了解歌曲背景
作者简介:勃拉姆斯(1833一189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他们的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是B)。他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
多最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他最大的贡献是记录整理所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
歌曲创作背景: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女声合唱团时,与女歌唱家法柏夫人相识,她很喜欢演唱勃拉姆斯的歌曲,两人成为好朋友。十年后,法柏夫人生了第二个男孩,勃拉姆斯闻讯后,决定写一首“摇篮曲”向她表示庆贺。于是,他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一书中选取一首童谣并将其改编成歌词,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 2、发声练习
在学唱之前,根据歌曲的难点高八度演唱,设计一段发声练习: (1)1=C 3/4 1=C 3\\4
1 1 | i — 6 4 | 5 — 3 1 | 4 3 2 | 1 — || wu wu
\\用“wu”练唱,教师示范并提示,唱八度大跳音程时喉头要稳定,用气息支持声音,气息控制平稳,声音连贯,柔和,保持高位置共鸣。
【设计意图:1、调整发声状态,用良好的声音来歌唱。2、为解决歌曲中的八度大跳及高音演唱难点巧设铺垫。】 3、学唱简谱
(1)全班一起读谱面信息(曲名,作者,调号,拍号,演唱形式,演唱情绪)
(2).请学生找出曲谱中和刚才发声练习相似的片段(引出前倚音,后倚音)全班学唱此片段。师生轮唱。
(3)学唱歌曲前半段,在学唱之后,请学生说出此段“特别”地方,全班在难点的地方再次学习和演唱。
(4)演唱整首旋律(师提醒注意换气)
(5)加入歌词演唱(配合三拍子特点,引导学生唱出强弱规律结合身体律动感受曲子的摇摆律动感)
(6)曲子整体分析,请学生讨论如何重新的演绎歌曲 (7)按照学生的方式,演唱整首歌曲
【设计意图:歌曲学唱环节较为枯燥,分段落,分层次的演唱,避免学习中的枯燥。此外,引导学生自主找出曲子重难点,而不是单一教师在演说,把主导地位交给学生,三拍子的感觉通过律动更能让学生体会摇篮曲的伴奏特点,为下面教学做好铺垫】
(四)对比欣赏,加深认识——“议” 对比欣赏——中西方摇篮曲
教师改编“摇篮曲”的不同伴奏风格,引导学生总结出摇篮曲的体裁特点(从歌曲的音乐形象,曲调,伴奏方面加以分析)
【设计意图:同一旋律不同演绎风格,能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摇篮曲的特点风格从而总结出其体裁风格特点】
(五)扩展延伸,感受母爱——“爱” 1、母爱
2、主题升华大爱无疆:也许你已经开始淡忘妈妈怀抱的温暖,也许你已经记不清妈妈为你唱过的摇篮曲,但是,妈妈的爱从未离开,爱一直伴随着我们,就像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级,这也是爱的摇篮里——观看《八五.爱的纪念》。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一道心理测试题导入,极大调动他们学习热情,同时把这首歌所包含的情感传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什么是摇篮曲,摇篮曲有哪些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通过分析、对比,让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更好的享受艺术的魅力。我们不仅学会了唱这首歌,更体会了歌曲中所包含的爱,母爱,同学之间友爱,老师的爱,爱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把爱传递下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情感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