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 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明确糖类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了解脂质对生物体和细胞的重要作用,最后说明了蛋白质、糖类、核酸这三类生物大分子都是以单体为单位的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骨架,认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等内容。这与前面学习的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等内容密切联系,也是后面学习细胞的结构、功能、代谢、繁殖和遗传进化、血糖平衡的调节等内容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生命是建立在碳的基础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报纸等媒体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教学难点 (1)多糖的种类。
(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五、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资料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自主探究法:通过设计情境式问题,结合学生实例,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求,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体验。
3、合作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设计思路:
1、联系实际生活,设疑层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自学,教师引导,举例说明并归纳糖类的组成元素、种类、分布和作用。 3、引导学生活动:据图探讨单糖、二糖、多糖的转化。
4、联系实际生活设疑,引导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纠正学生的认知误区。
5、以生活事例导入,教师提问,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并归纳脂质的组成元素、种类、分布及作用。
6、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活动,解决生活疑惑。
7、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评价: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习惯。
8、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推断单体与多聚体的关系,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9、师生共同总结。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收集关于肥胖、糖尿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设疑层层导入: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联系实际回答学生活动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1)为什么说“买车容易,养车难”? 问题,认知糖能2)汽车为什么离不开汽油? 3)你今天吃早餐了吗?吃饭后又会觉得有力气,为什么? 4)人的能量由什么提供的? 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进而过渡到糖类的学习。 新课推进 一、细胞中的糖类 设疑探讨,教师点拨评价: ①糖类的化学元素有哪些?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通过分析明确多数糖为碳水化合物。 解决学生对“碳水化合物”的疑惑。 1、组成元素 ②为什么把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 2、糖类的种类、分布和作用 ③所有的糖类分子中氢氧的比例都是2 :1吗? 展示食物图片,提问: ①图中哪些属于糖类? ②除此以外哪些食物含糖类较多? ③糖都是甜的吗? ④这些食物中的糖是不是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呢?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思考回答。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