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氾南/侵犯 辞别/城池 坠落/缒城而下 ......B.城阙/蕨类 ..C.赏赐/驱驰 ..D.执事/明智 ..
肆意/肄业 ..卑鄙/比较 ..陪伴/赔偿 ..
戍守/数典忘祖 ..闲暇/瑕不掩瑜 ..既然/亟待解决 ..
思路解析A项,分别读fán/fàn,cí/chí,zhuì/zhuì;B项,分别读què/jué, sì/yì,shù/shǔ;C项,分别读cì/chí,bǐ/bǐ,xiá/xiá;D项,分别读zhí/zhì,péi/péi,jì/jí。 答案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D.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陪伴。
思路解析D项,“陪”,增加。 答案D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夜缒而出,见秦伯 .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与③都是顺承连词。
B.②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C.①②③④都不必翻译。 D.④和⑤都是转折连词。
思路解析④不是转折连词,是顺承连词;⑤是转折连词,可译为“却”。 答案D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唯君图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将焉取之 ⑨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A.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 B.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 C.①④⑧⑨/②⑤/③/⑥⑦ D.①/④⑧⑨/②⑤⑥/③/⑦
思路解析①④⑧⑨都是代词;②⑤⑥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助词,的;⑦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B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思路解析A项,“不能”古汉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B项,“东道主”在句中的意思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是“请客的主人”。C项,“行李”在句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义是“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D项,“夫人”在句中的意思是“那人”,今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 )
( )(导学号53650007)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然:然而。 尝:曾经。 唯:只有。
思路解析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答案D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项是(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思路解析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①是烛之武的牢骚话,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思路解析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 答案C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思路解析翻译的重点是“若”“而”“烦”“厌”“肆”“阙”“焉”等词的意义或用法。注意语句的通顺。
参考答案(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榖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
④
③
②
①
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节选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注①晋侯:指晋景公。②楚子:指楚庄王。③不榖:楚王自称。④陨:下降。引申为“辱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人囚而献诸楚 囚:囚犯。 .B.谋不失利,以卫社稷 ..C.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 ..D.敝邑易子而食 .
易:交换。
社稷:国家。
稽首:古时最恭敬的跪拜之礼。
思路解析A项,“囚”,拘禁。 答案A 11下列语句全部不属于楚国退兵原因的一项是( )
①晋师悉起,将至矣 ②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 ③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④寡君使元以病告 ⑤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⑥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A.②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③⑤⑥
思路解析⑤⑥是华元向楚国表达了宋国坚守的决心和对楚国提出的要求,是楚国退兵的原因。其余不是。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景公在宋国告急的情况下,听从了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相救,只是派解扬前去告诉宋国不要投降。
B.解扬路过郑国时,郑国人扣住了他并把他献给楚国,楚国国君以利相诱,但解扬却趁机传达了晋君的命令。
C.楚国军队要撤离宋国时,申犀和正为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对楚国撤军表示反对,楚庄王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D.宋人无奈之下,让华元夜入楚师,告诉了宋国城中困难的情况,请求楚师同情百姓的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