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1-3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部分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一、知识点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2、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精神何者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物质和精神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哲学必

须对“世界怎么样”作出进一步的回答,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并在矛盾的推动下运动、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万物是孤立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否认矛盾、否认发展。这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它们要么依附于唯物主义,要么依附于唯心主义。

4、哲学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发展:唯心主义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它们的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所理解的精神是人的精神、人的自我意识,而客观唯心主义理解的精神是人之外的神秘力量,如上帝的意志、神的精神。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朴素的唯物主义、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其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国化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物质范畴的意义: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揭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涵义: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的特点;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具有三维性的特点。

(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所谓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是可变,因而又是相对的。

(3)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时空是无限的,表现为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对于具体事物而言,时空又是有限的,表现为时间上的有始有终,空间上的有边有际。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

1、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第一,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从意识的物质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3、意识的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2)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

(3)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首先,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其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 (五)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及其构成要素: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1)、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形式:生产的实践(最基本的是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践。

3、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物质世界不是脱离人的活动的抽象存在,而是处于人的活动中的现实的存在,人通过实践活动认识着世界,改造着世界。 二、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自然科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柏拉图的理念论 D.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 2.世界观是人们对于( )

A.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B.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C.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世界形势的基本估计和态度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决定哲学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C.哲学的基本问题 D.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一标准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5.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 6.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 A.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C.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一切哲学都是( )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的科学 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D.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9.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10.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指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

A.存在 B.理念 C.灵魂 D.某种“原初”物质 12.客观实在性是( )

A.运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唯一特性

C.存在的唯一特性 D.意识的唯一特性 1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的观点

A.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二元论 D.主观唯心主义 1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的观点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二元论 D.辩证法 15.“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 ) 的统一

A. 物质和运动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C.运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6.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主观形式 C.内部结构 D.唯一特性 17.所谓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的本质是精神 C.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8.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 B.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间断性 D.时间的重复性

20.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是泛指( )

A.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概念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1-3总结

第一部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一、知识点(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2、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3qod96ni51j03v4iv5u208bi7808n00a7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