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表可得出如下规律:
1. 本科期间六级成绩高的,往往考研英语成绩较高。
2. 四级成绩(500分以下)且六级未过者,考研英语过70分者相对较少。
3. 四级未通过者,其考研英语成绩往往较低。
4.同比下,英语二比英语一简单,英语二更容易拿高分。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考生英语四六级成绩的高低,是构成考研英语成绩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两者虽然题型不一样,但背后蕴藏的英
语解题思维往往具有关联性)。
3.省级以上资格证书或论文
这一项指标在部分院校复试中是加分项,在初试中并无额外加分,考生正常对待即可。
4.个人综合能力及其他(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判定)
此项相对特殊,因为高考是综合能力测试,可能会有一些考生在高考中因为某一科目中极为薄弱导致综合分数不高(但是此考生有某一科目的强项,如某文科生数学不好,但是升入本科后不再学习数学,也就没有了弱项)。
由此在考研中,我们引出一个概念: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的判定。 一般而言,考研一共四门功课,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文法学科没有数学,是两门专业课),想要考研成功,至少要有一门的优势学科(超过国家线),且弱势学科一定要过国家线的最低标准(考研录取相对特殊,不仅总分要过国家线,且单科也要过国家线)。
如果考生是跨级别考研,建议至少有一个优势学科,且无弱势学科。
二、学校判定方法(如何查看学校具体信息)
考研毕竟不同于高考,就专业领域而言,考研是学科分支的精细化,我们在选择与确定院校时候需要注意的也要更多,接下来我们详细从以下9个点针对院校进行针对性分析。
??1、计划招生人数
招生人数是衡量考研成功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招生人数越多,意味着上岸成功率越大,在计算招生人数的时候,大家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减去推免人数(不参加初试且占据名额),另外还有注意的是如果某校的专业招生人数在5以下,大家可以慎重考虑(如某专业虽招生人数少,但报名人数也不多,此种状况考生可结合自身实际酌情考虑)。
??2、报考人数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考研绝对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据官方网站所发布的《2020考研结束吐槽表》显示,有33.7%的考生曾后悔没有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导致自己在考研中后期复习产生迷茫和阶段性动力不足。
清楚自身实力很重要,清楚对手实力更重要。
通过分析此院校专业的报考人数,了解竞争对手有多少,同时也可以考查本专业是否为此学校的热门专业。
注1:大家尽量在网络上多认识想考同校同专业的战友,平时多交流一下,分享彼此复习进度,互通有无,这样更有利于及时发现自身不足,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战略。
注2:关于报考“大小年”之说。确实会存在这样的状况,某校去年专业课难度大,报考人大多折戟沉沙,导致今年大家望而却步,报考人数自然就相对少了一些;某校此专业刚开设或专业课容易,报考人数激增,导致原本录取分数线增高,可能去年能上岸的分数今年就要名落孙山。
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所报院校和专业本年度的热度和预计报考人数,依此估算出今年的考研难度。
尤其是考研预报名人数相当之重要,这更像是一种“作弊”行为,让你提前知道本年度的录取人数和报名人数,同时也提前知道今年考研的总体热度,提前了解自己所报名专业的最新报录比,从而时时调整自己的考研战略。
而我们的官网甚至可以帮你分析出全国范围内这些预报名人数的本科院校、四六级成绩、复习程度、是否二战等详细数据。
这种数据毕竟是全国范围内,相当庞大且复杂,个人想要获取基本没有途径,大家可以登录我们官网,实时关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的数据更新。
??3、推免人数
提及推免人数,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喜的是那些具有保研资格的学子,获得了不参加统一初试而被录取的资格,愁的是随着近年“保研率”的急剧上升,留下来的统一考试名额越来越少。
关于保研推免,也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3.1)新增推免资格院校,推免生优势明显
2017年之前,全国具有保研资格的大学仅有312所,基本上是211大学或者各省排名前列的省属重点大学才有保研资格,这也导致不少地方重点高校优秀学子失去了直接保研进入名校读研的机会。
前年8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增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予以备案的通知》,共新增54
所高校获得教育部备案,至此中国共计366所院校具有推免资格。
这意味着推免制度日益完善,名校难度不断增大。 3.2)年度招生人数有变化,但推免热度不减 以2020年中国教育部和各地高校为例。
西安交通大学招生计划全日制4600人,推免数就达到了2300人。
华中科技大学,招生计划全日制6100人,推免数达到了3000人。
四川大学招生计划全日制5780人,推免数达到了2900人。 山东大学招生计划全日制5400人,推免数达到了2160人。
2019年
6300
6600
6364
5529
27 32
55
2
00
5900
632020年
64
00
-300
-432
-化
1变
高校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