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近年来发展很快,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从价值上可以将其分为药用动物、裘皮 ( 革) 用动物、肉用动物和观赏动物等几大类。本地养殖的特殊品有蝎子、七彩山鸡、梅花鹿、牛蛙、蜗牛、蓝狐 ( 银狐、雪狐) 、獭兔等,笔者针对目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特点进行分析,为准备投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者提供参考。 1 特种养殖的主要特点及现状 1. 1 高投入、高产出和高风险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成本相对较高,主要表现在引种费用相对较高,需要较大的场地和特殊的笼舍设计,饲料价格相对较高,卫生防疫和产品加工的方法各异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效益较好,但高效益的项目风险也比较大,市场行情的波动大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1. 2 养殖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要求较高
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繁多,因各自的生物学特性不同,需要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需要饲养人员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日前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还相对缺乏。市场上特种经济动物的成品配合饲料种类很少,特种经济动物疾病防治用的疫苗和药品等也多是使用畜禽药品,只是在剂量上有所调整特种经济动物的产品加工技术复杂。 1. 3 炒种和欺诈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涉及多个行业,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没有成立强有力的行业管理组织,供求市场混乱,存在着倒种、炒种和欺诈等现象,许多养殖户上当受骗,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任何一种动物的养殖要发展成一种产业,都必须经历抓捕驯化、小群饲养、适度规模养殖和集约化生产四个阶段。受经济、文化、科技、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品种的经济动物养殖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就同一经济动物而言,其发展现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受饮食习惯及文化的影响外,总体上表现为经济和科技发达、自然条件好的国家或地区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发展较快。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历史比较悠久,但由于经济和科技落后、生活水平低等因素,使得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长期处在抓捕驯化和小规模生产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步解放和农产品市场的培育,农民的商品意识不断加强,市场对经济动物及其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经济动物养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种类由少变多,饲养规模由小变大,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良好发展势头。部分经济动物的养殖已经进入了集约化生产阶段,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2 投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准备条件
2. 1 养殖目的明确,有足够的资金和抗风险能力投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不能抱投机和暴富的心理,在资金投入时要进行详细的预算。动物养殖至少要经过一到两个生产周期才能见到效益,在见效前的场房建设、引种、饲料、水电和人工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资金投入,依据实际财力制定养殖规模。 2. 2 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专业人才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发展很快,如果投资规模较大,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专业人才,按行业标准建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即使是一家一户式的小规模饲养,也应掌握或了解先进的养殖技术,如利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蓝狐的改良、选用合适的饲料配方等。 2. 3 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养殖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可以从事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时亦需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同时还要依法符合动物防疫、检疫的要求。例如,对肉用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的卫生检疫要依照相关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办理。
2. 4 充分了解市场,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
市场调查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中非常重要,热门品种和紧俏品种不一定是好品种,有经济效益的,最适合自己的才是好品种。如果以前没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历,应选择容易饲养、种源充足、供求市场都很大的常规品种,尽管利润有限,但风险较小,而且可以积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验,如梅花鹿、马鹿、蓝狐、牛蛙、蝎子、獭兔、野猪和七彩山鸡等。
选择药用动物和裘皮用动物养殖只需了解国内、外大市场的行情即可; 选择肉用动物养殖一定要了解周边市场的需求。在其他地区大规模养殖则必须考察当地市场,确定了养殖的种类,然后就是如何选择优良种源的问题。选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一定要请专家协助,参照选种标准,选择有实力的养殖场进行引种。因种兽的价格相对较高,很多经销商都将商品兽当作种兽出售,扰乱了养殖市场。使许多养殖户蒙受经济上的损失。 2. 5 选择合适的地点建场
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繁多,因各自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和市场需求不同适合分不同的地区饲养。例如狐和貉等毛皮兽适合在寒冷的北方饲养。 2. 6 加入行业组织,及时了解信息
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组织发展较慢,虽然在一些地区和一些科研单位成立了相关的养殖协会,但多数协会结构单一,其指导性和组织性不强,科技含量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投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一定要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加强交流,加强学习,及时了解有关政策和行业信息,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发展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应对措施和发展对策 合理选择饲养品种
投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前必须了解所要养殖品种的特性、真实市场价值和养殖成本,慎重做出选择。首先要选择国家允许经营利用的物种,国家林业局2003年8月正式发布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布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梅花鹿等54种陆生野生动物名单的通知》,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中物种,如梅花鹿、马鹿等,以及因科学研究用的称猴等、因中医药用的黑熊等均需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的许可手续。其次要选择饲养技术成熟、种源充足和供求市场都很的常规物种。如果没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验,不要选择技术尚不完善的养殖物种和养殖方式;选择种源充足且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常规物种,虽然利润有限,但风险亦相对较小,而且可以积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经脸。再次选择适合于本地区生长的物种。选择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种类时要考虑其原产地的自然条件,例如光周期和温、湿度等是否与本地相符合。特种经济动物的种类繁多,因各自的生物学特性不同,适合在不同的地区饲养。最后要选择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的物种。提高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的加工质全和对特种经济动物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是保证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每种特种经济动物都有其自身的主要产品,例如貉、狐和貂的毛皮,鹿的茸角等。如对貉肉进行深加工,使其进人食品市场;开发鹿的茸肉兼用品种等,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同时降低了养殖的风险。 增加科技投入
特种养殖业需要特殊的养殖技术,通过人才培训和技术攻关等措施,加大对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的技术投入,对传统畜牧业在育种、繁殖、饲料生产、疫病防制等领域成熟的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和转化,并应用于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近几年来,广大养殖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研究总结了不少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如鹿、貉、貂、狐品种改良技术,鹿、狐的人工授精技术,狐、貉、貂的提前取皮技术,疫病防制及产品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等,对促进产业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我国的畜产品特别是经济动物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相当一部分经济动物的生产尚处在以提供原料为主的原始阶段,深加工能力有限,产品种类单一,规格化及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占有力差。根据国际市场对畜产品的要求,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使经济动物产品向多样化、规格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将有利于经济动物向产业化发展。同时,提高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的加工质
量和对特种经济动物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是保证我国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每种特种经济动物都有其自身的主要产品,如貉和蓝狐的毛皮,鹿的茸角和鸵鸟的肉等。如果对貉肉进行加工并进入食品市场,开发鹿的茸肉兼用品种,对鸵鸟皮进行深加工,就会获取更大的利润,同时降低了养殖的风险。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实力的企业目前十分重视特种经济动物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
4 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水貂、獭兔等很多毛皮动物的裘皮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人们饮食习惯的多元化,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要求有更多种类的肉食满足其需要;进人人们生活领域的观赏动物、伴侣动物的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市场需求大大地推动了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并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为这一新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特种经济动物的产品受市场需求和行情的影响较大,但只要在主管部门依法规范管理下,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抓紧当前有利时机,以多种形式,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派和饲料来源,加强产业间的紧密协作和共局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特种养殖业,我国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一定会有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永能,马自兴.[J].中国畜禽种业.2016(01) [2] 刘伟石.[J].中国林副特产.2005(05)
[3] 张洁.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现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05) [4] 农辑.[J].农村新技术.2002(03) [5] 孙红喻,靳玉文.[J].农家顾问.2002(04)
[6] 孙居祥,王玉顺,刘紫金.[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06) [7] 尹正良.[J].湖南农业.1998(12) [8] 尹正良.[J].湖南农业.1999(04) [9] [J].科技经济市场.1999(01) [10] 尹正良.[J].湖南农业.1996(02)
[11] 王信喜,杨海明,王庆.[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06) [12] 徐丽萍.[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01) [13] 刘鑫.[J].养殖与饲料.2008(10) [14] 李光玉.[J].农村养殖技术.2007(01)
[15] 刘伟石,商兰,任艳玲.[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