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血化瘀药物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
孙 静1 李宝珍2 李 英1
【摘 要】@@ 高血压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约占70%,头痛、心悸、失眠者约占40%~50%.中医学主要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由于七情、虚损、饮食失节等因素的影响,使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高血压病年老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阻滞现象,而且血瘀程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虽其具体辨证因人而异,然而血瘀证的存在却是各证候共同具有的.瘀血形成之后,又会进一步影响脏腑,导致脏腑的功能活动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常,从而加重高血压病的病情变化.可见,久病及血,血脉瘀阻是高血压病病情发展的必然转归.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2(020)001 【总页数】2
高血压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约占70%,头痛、心悸、失眠者约占40%~50%。中医学主要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由于七情、虚损、饮食失节等因素的影响,使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高血压病年老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阻滞现象,而且血瘀程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虽其具体辨证因人而异,然而血瘀证的存在却是各证候共同具有的。瘀血形成之后,又会进一步影响脏腑,导致脏腑的功能活动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常,从而加重高血压病的病情变化。可见,久病及血,血脉瘀阻是高血压病病情发展的必然转归。
瘀血阻滞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
正常情况下,在脉管中流动的血液是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生化。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在病理情况下,或由于阳气虚损,鼓动无力;或由于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或由于寒性凝滞,经脉拘急;或由于跌扑外伤,脉络受损,皆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所谓瘀血,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有所停积;二是指血液成分或性质的异常变化引起运行不畅,有所停积;三是指由于脉络的病变而造成的血行瘀滞不畅;四是指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1]。由于血的运行无处不到,故人身各处,举凡脏腑经络、头面胸腹、四肢百骸均有血行瘀滞的可能。血瘀头面则证见眩晕头痛,如针刺;血瘀心脉则证见胸闷胸痛,连及后背;血瘀经脉则证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现代医家对瘀血阻滞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亦有调查研究。徐凤芹[2]研究发现:高血压病患者有血瘀者约占76.7%,且各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并以Ⅲ期高于Ⅱ期、Ⅱ期高于Ⅰ期为趋势。李辉等[3]对303例高血压病相关病证的临床调查分析发现: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肝风痰浊、气阴两虚等证候中均伴有血瘀证存在,而在肝风痰浊、气阴两虚等证中血瘀证的病人大大多于非血瘀证者,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形成瘀血内阻的基础。虽其具体辨证因人而异,然而血瘀证的存在却是各证候共同具有的。
瘀血阻滞导致高血压病的机理分析
1.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瘀证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状态,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2.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在高血压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许多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变化,表现为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增强。
3.凝血、纤溶功能失调: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是参与血小板黏集的重要辅助因子,在激活血小板之间作为桥梁与血小板膜上糖蛋白受体(GPIIb/IIIa)结合,将它们相互连接起来,从而促进血小板黏集和血栓形成。研究认为,上述纤溶及凝血指标可作为高血压病从非血瘀型转化为血瘀型的客观佐证。 4.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血瘀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多项观察显示高血压血瘀证患者大多伴有微循环障碍。
5.血管内皮损伤: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不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下降,收缩功能增加,而且会释放多种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凝血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在NP合成酶作用下由内皮细胞合成,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细胞调控血压。高血压病患者大多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而血瘀证患者损伤较非血瘀证患者更为严重。 6.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研究显示,血流动力学异常也是瘀血内阻导致高血压病发生的机理之一。
活血化瘀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依据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论治的同时,重视活血化瘀药物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常选用的有丹参、赤芍及益母草等。 1.药物分析
(1)丹参: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功能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