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弱筋春小麦新品种临麦35号
李永平 谭璀榕 王兰芳 喇晓萍 苏月琴 【期刊名称】中国种业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2
小麦是甘肃省西南部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临夏地区常年播种面积在 4.0 万 hm2以上,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加之生产上应用的优质、抗病、丰产的新品种较少,品种单一,导致小麦种植效益较低,严重制约了小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继续加强中早熟、抗病品种的选育研究,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成为小麦生产的迫切需要和育种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该区实现大面积可持续增产,保证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临夏州农业科学院坚持以“优质、丰产、抗病”为春小麦育种目标,通过南繁北育,提高选择效率,加快育种进程,选育出适宜临夏地区种植的优质弱筋、抗病、丰产、广适、落黄好的春小麦新品种临麦 35 号(原代号 98248),为该区优质专用型小麦的发展提供了品种保障,并于 2013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甘审麦 2013003。
1 选育经过
母本永 2H15 是宁夏永宁育种所选育的综合性 状 优 良、早 熟、顶 芒 中 间 材 料,父 本 9130-8(贵86101×79531-1)是临夏州农科院选育的抗锈丰产材料。1998 年在临夏州农科院育种试验田配置杂交组合,1999-2004 年选种圃经过南北两地连续选择,2004年 F7(编号为 98248)性状达到稳定,根据田间观察及室内测产,临麦 35 号田间生长整齐、丰产、抗病、抗倒、落黄好,
综合性状优良。2005 年参加品系鉴定试验,2006-2007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2008-2009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从 2010-2013 年开始进行生产试验和多点示范。
2 农艺性状
2.1 植物学特性 临麦 35 号属春性、中熟品种,生育期99d。幼苗直立,芽鞘绿色,旗叶上举,叶片宽窄适中,株型紧凑,分蘖成穗率高,群体结构较好,株高 100cm,基部节间较短,茎秆弹性好,落黄好。穗层整齐,穗呈纺锤形,顶芒、白颖壳,穗长10cm,每穗结实粒数43个,千粒重 41.9g,容重 773.5g/L,子粒为卵圆、红粒、半角质,均匀整齐。
2.2 产量性能 2006 年在临夏州农科院试验场品种比较试验中,每 hm2平均产量 6283.35kg,较对照品种临麦 32 号增产 16.5%,居 10 个参试品系的第 1 位;2007 年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 6830.10kg,较对照品种临麦 32 号增产 21.9%,居 11 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 位。在兰州、临夏、定西、渭源、秦川进行的甘肃省东片水地区域试验中,2 年 10 点(次)每 hm2平均产量5617.95kg,较对照品种陇春 23 号增产 3.82%。2011年在东乡县东塬乡张家庄村种植 0.37hm2,每 hm2折合产量 5977.5kg,较对照品种临麦 30 号增产 13.7% ;2012 年在积石山县居集乡营滩二社种植 0.17hm2,折合产量 6421.5kg,较对照品种临麦 33 号增产 11.9% ;2013 年在临夏州农科院试验农场内种植 0.30hm2,折合产量 5722.5kg,较对照品种临麦 34 号增产 13.3%。2013 年在临夏、甘南、渭源累计示范种植2.3 万hm2,临麦 35 号表现出了丰产、稳产性。
2.3 抗病性 2012 年经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分小种人工接种鉴定:该品种苗期
对条锈混和菌表现轻感,成株期对供试菌系条中 32、条中 33、水 4 表现免疫,对水 5、贵 22-9、混合菌表现中抗,总体表现抗病,并兼抗叶枯病,抗赤霉病,中抗白粉病,可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2.4 品质 2012 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临麦 35 号含粗蛋白9.95%,湿面筋 18.60%,沉降值 13.5mL;经粉质仪分析,吸水率 69.7%,面团形成时间 1.7min,稳定时间 1.4min,软化度 158FU,评价值 33。依据国家 GB/T 17320—1998《专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弱筋小麦蛋白质含量 <13.0%,湿面筋含量 <28.0%,沉降值 <30.0mL,面团稳定时间 <3.0min),春小麦新品种临麦 35 号蛋白质含量低出标准 3.05 个百分点,湿面筋含量低出 9.4 个百分点,沉淀值低出 16.5mL,面团稳定时间低出 1.6min,属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品种,适宜制做饼干、糕点等面制食品。 2.5 适应区域 根据甘肃省区域试验适应性分析,临麦 35 号变异度 10.8271,回归系数 0.9789,稳定性较好。2009-2012年临夏州川水、二阴等不同地区示范结果表明,最佳适种区域为临夏、渭源、临洮、甘南或同类生态区域。
3 栽培技术
甘肃省西南部小麦生产与国内外相比主要表现在加工品质差距,其原因一是没有合格质量的专用型品种,二是受栽培自然因素的影响,栽培因素中栽培技术是品质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灌浆期温度偏低,日较差小,可延长灌浆速度不利于物质积累和蛋白质的转化,土壤瘠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均不利于蛋白质的积累,这些条件在有利于形成弱筋品质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因此,要兼顾产量与品质的问题,必须要有弱筋小麦保优栽培技术,才能实现优质高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