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试论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
金融市场通过组织金融资产、金融产品的交易,可以发挥多方面的功能:
1) 帮助实现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调剂。在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价格信号引导下,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2) 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通过金融资产的交易,对于某个局部来说,风险由于分散转移到别处而在此处小时;而对总体来说,并非消除了风险。
3) 确定价格。金融资产均有票面金额。在金融资产中可以直接作为货币的金融资产,一般来说,其内在的价值就是票面标注的金额。但相当多的金融资产,其票面价值并不能代表其内在价值。
4) 帮助进入资产的持有者讲资产售出、变现,因而发挥提供流动性的功能。
5) 降低交易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由于金融市场是从事金融资产价值的评价和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两方面的专业中介,可以使市场的参与者有可能大大降低这方面的支出。同时,众多的专业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竞争,还可以使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不断降低。
4.简述存款派生公式并简要分析制约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因素。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率+提现率-1)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备率-1) 制约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时的因素主要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须从其吸收的存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不得动用。这部分资金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提现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提现率又能称现金漏损率,是指现金漏损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这也是影响存款扩张倍数的一个重要因素。
3)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为了安全和应付意外之需,实际持有的资金准备金常常多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形成了超额准备金。这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就是超额准备金率。 4)商业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数量,即原始存款总量。
5.阐述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 货币供给模型:M=B?m
,.
B是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与流通中的现金之和,B=C+R,C表示流通中的现金,R表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负债业务的组成部分,由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推动。在货币乘数一定时,基础货币的规模决定了货币供给量的规模。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但商业银行可从需求方面影响基础货币。
m是货币乘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是一个包含众多影响B扩张因素的综合变量。。m=M/B=C+D/C+R=(C/D+1)÷(C/D+R/D)。由公式可知,货币乘数取决于下列因素: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1/D),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对其存款负债总额的比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直接改变货币乘数,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给量的目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上是一个由中央银行直接操作的外生变量。2、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2/D),是商业银行保有的超额准备金对活期存款的比率。这一比率的变动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3、现金漏损率。由公众行为决定。
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社会公众等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共同决定的。如果撇开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则B、R1/D基本上代表了中央银行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R2/D代表了商业银行和企业对货币供给的影响,C/D则代表了社会公众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活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6.论述货币乘数模型,并根据模型分析居民、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M=B?m m=(C/D+1)/(C/D+R/D)
B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的决定起作用。 C/D也即通货与存款比例,取决居民的持币行为。
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
对居民持币行为,进而对通货比产生影响的因素:(1)财富效应 (2)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 (3)假若出现了银行信用不稳定的苗头,居民就会大量提取存款,通货比会因而增大 (4)非法经济活动
,.
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特点的,是他们对资本的需求,进而是对贷款的需求。一般来说,这主要来自两方面:(1)经营的扩大或收缩 (2)经营效益的高低
商业银行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1)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 (2)调节相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7.分别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的可能成因。
(1)需求拉上:当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对比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而需求则体现在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上,所以对这种通货膨胀也有通俗的说法: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货币。 (2)成本推动:a、工资推进通货膨胀--面对高工资,企业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即工资提高开始而引发的物价上涨。b、利润推进通货膨胀--前提条件是存在者物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买主有可能草总价格,以赚取垄断利润。
8.分析通货膨胀的社会福利成本与治理措施。
影响(1)强制储蓄效应--政府如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引起货币增发这类办法筹措建设资金,就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结果将是物价上涨。(2)收入分配效应--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不相同,因此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认得实际收入水平会提高。(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温和的通胀可以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恶性的通胀会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会引起突发性的商品抢购和挤兑银行的风潮,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急剧下降则会导致借机冲突的加剧,从而引起政治的动荡。 治理措施: (1)宏观紧缩
a、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总需求的宏观间接控制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总需求,并促使总需求更近于维持充分就业和物价比较稳定所需求的水平。在经济出现总需求过度,并造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便采用限制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这种通货膨胀。(这种政策主要是国家中央银行采取的一些措施。)b、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从而抑制总支出。当财政向银行透支,引发赤字财政型通货膨胀时,需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这种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削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社会福利费用;
,.
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国家向企业与个人发行公债(国债),既可减少财政赤字,又可减轻市场压力。c、紧缩性收入政策
(2)增加有效供给。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减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 (3)指数化方案
9.比较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效用用和优劣。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央银行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自由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借以调节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
当中央银行认为目前通货膨胀严重,需要收缩信用,可以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必须相应收缩它们的贷款与投资,进而收缩它们的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乘数,引起货币供给的多倍紧缩。短期内,利率会大幅上升,使信贷难于得到,使投资大幅度缩小,并使国民收入与就业大为缩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它也能间接影响利率水平。但它不能影响利率结构,也缺乏伸缩性。它是一个有效但不能经常使用的工具: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超额存款准备金及货币乘数都有强大影响,不宜临时调整。b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迅速压缩贷款和投资规模,容易引起经济的震动。
(2)再贴现率政策---通过改变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 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紧缩信用时,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或者减少从中央银行的的借款,这就直接地紧缩了信用;或者是按同样幅度提高对工商企业的贷款利率,从而抑制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间接地起了紧缩货币的作用。
再贴现率政策还有告示性效应,以影响商业银行及大众的预期。
缺陷: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2、只能影响利率总水平,不能影响利率结构。3、伸缩性不够,不宜随时变动。4、告示效应的效果难以预测。5、不能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经营意向。
(3)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可以缩小或扩大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
假如中央银行准备紧缩信用,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卖出100万元的政府债券,无论是谁买进的都要向中央银行支付款项,也即商业银行体系将因此而减少100万元的存款,超额准备金大大减少,影响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或使商业银行收回一部分贷款。公开市场业务影响
,.
的是基础货币,会引起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多倍紧缩,直接收缩信用。同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卖出政府债券,会导致证券行市往下走,从而提升利率。不仅影响利率,还可以通过对长短期证券的分类操作,影响利率结构。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其效果是放松银根。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1、中央银行能以此项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情况;2、中央银行始终处于主动地位;3、可以进行\微调\;4、可以持续进行操作;5、万一经济形势出现变化,可以进行反向操作。
主要缺点:1、因金融市场上其它民间债券增加而减轻其影响力;2、对大众预期影响力较弱;3、要求有一个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4、中央银行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政府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