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历史的选择:解读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最新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历史的选择:解读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19-08-02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也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理想。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党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建国以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率领全国各族儿女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艰辛探索,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相继制定和选择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由此可见,研究中国现代化,必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战略。然而从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看,这个课题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1996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魏礼群主编的《1996~2010年中国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李成勋主编的《1996~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199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罗归国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研究》。以上成果,为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了1999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人的专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以后,学术界一度活跃起来,不少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赞成林毅夫观点者有之,就某些学术观点与林毅夫商榷者亦有

之。这些论著大抵都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论述的,尤其是集中在对20世纪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的研究方面。而从中共党史的视角去研究本课题的专著还尚未见到,学术论文也比较少。从学术期刊网检索可见,仅有李忠杰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叶文益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丁兆梅、史家亮的《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经济发展战略观》(《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杨琰华的《建国以来我党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兰州学刊》2003年第3期)、王素莉的《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共产党跨越式发展战略与决策评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年第6期)等18篇文章。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

可喜的是,武汉出版社最近推出了湖北青年学者、江汉大学教授李腊生的新著《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研究》,将这一课题的研究引向了深入。这是目前为止我所见到的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的首部学术专著,读后感到十分欣慰。 李腊生的这部专著,是武汉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丛书之一,是湖北省教育厅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战略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的学术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

面地分析了发展战略的含义、特征及构成要素以及发展战略的类型和选择,进而提出了研究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的目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作者指出,发展战略学已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所谓发展战略学,简言之,就是以事物的发展为对象而作的全局性谋划。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因此,研究中国现代化,必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战?801?2005年3月当代中国史研究Mar.,2005第12卷第2期ContemporaryChinaHistoryStudiesVol12No2 略问题,就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带全局性的规律如何认识,怎样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进行谋划,并比较全面、深刻地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作者同时认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战略,必须立足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依托中国的经济、民族传统和文化背景,坚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坚持全面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者还特别强调,战略思维是现代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必须要大力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能力,即把握全局,善于从战略高度认识问题的能力;认识规律,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的能力;顺应时代,变革领导思维方式的能力;崇尚实践,善于以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作者的这些学术见解,不乏真知灼见,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第二,详尽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战略,认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和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必然选择。如前所述,学术界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在认识上存在不同意见。林毅夫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选择赶超战略,其主要原因,一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强烈赶超愿望,二是在发展中国家占有重要位置的激进主义经济发展主张的影响,三是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学中政府干预主义倾向的影响(见该书第55~56页)。林毅夫的持论是从主观因素上讲的,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认为还应该从客观上进行分析。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毛泽东当时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是基于一个大国为了有效地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国家利益,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则是其中的关键。加之建国之初,帝国主义对我们“封锁、禁运”,又发动了侵朝战争。严峻的形势要求我国迅速提高国防实力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战争动员能力。可见,若不在短期内建立起以重工业为核心的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新中国的独立和国家安全将难以得到保证。所以,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赶超战略是历史的必然。李腊生在《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研究》中,正是用较大的篇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实行这一战略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总结了经验

教训。从而说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新的发展战略制定创造了条件。同时,作者将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战略的思想,放在整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去考察,说明了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的发展战略,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种研究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当然,本书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是明显的。对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的研究全面准确地解读是完全必要的,但更需要加强理论分析和升华。这正是作者今后应该努力的。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阶段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新经验,针对我国一些地区的领导人,只顾眼前发展,忽视长远发展,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对发展中所付出的代价缺乏应有的认识的错误倾向,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战略问题的认识上,达到了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作为刚出版的、研究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的一本新著,理应有专章研究科学发展观。但本书却没有论及,可谓是一个缺憾。

历史的选择:解读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最新文档

历史的选择:解读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收稿日期]2019-08-02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也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理想。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党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建国以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率领全国各族儿女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艰辛探索,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3g23226bo7916095eiv3gyk618jsm0081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