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
的疗效
刘彬; 王超; 王新光; 罗俊浩; 陈伟; 焦振清
【期刊名称】《中华创伤杂志》 【年(卷),期】2024(036)004
【摘要】目的 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1月-2024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 ~60岁[(37.2±13.4)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4.6~ 14.0 cm[(8.6 ±2.8)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引导控制搬移骨块的力线.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患肢力线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系统评定骨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CS)评价生活质量,并与我国人口常模比较.结果 患者外固定架去除后随访12~ 37个月[(29.9±4.4)个月].创面在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须皮瓣转移手术.外固定时间为242~801 d[(436.5±154.6)d],EFI为35.7~ 60.5 d/cm[(50.6±6.2) d/cm].1例患肢残留成角畸形,其余均力线恢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无感染复发.ASAMI评分骨愈合优良率88%,功能优良率94%.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2个问题、7个障碍、1个后遗症.SF-36中PCS为(85.8±11.6)分,MCS为(69.6±11.1)分;与我国人口常模[PCS(87.6±16.8)分;MCS(78.8±15.4)分]相比,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可实现创面和骨折愈合,控制感染,恢复良好的患肢力线,虽然伴有一些并发症和心理影响,但可恢复患肢生理功能,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6页(321-326)
【关键词】胫骨;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缺损
【作者】刘彬; 王超; 王新光; 罗俊浩; 陈伟; 焦振清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石家庄0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文献来源】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chinese-journal-trauma_thesis/0201279142454.html 【相关文献】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