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
文化及由课余文化、 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
化的表层结构,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 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
结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
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 以期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 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 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 雅俗并存, 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 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 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 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 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 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 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 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 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 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 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 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 教育要“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
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 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
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 符合本校的实际, 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
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 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 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
人一种美的享受; 四是经济性。 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 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 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
施 ( 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 ) 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 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 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
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 必须群策群力, 师生齐动手。 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 大件由学校负责, 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
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 优美的校园环境。
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
的一种有意识手段, 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 有序和有效。 目的是先用制度
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
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 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 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 应充分发扬民主, 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 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 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 做到事事有章可循, 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
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 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 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 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 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
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络。如对学
校的德育工作, 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 主管校长负责, 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棗工会棗团委”一条线, 主管师生政治学习, 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
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棗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 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棗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棗各班值日生”一条线,
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 “校长室、 德育处棗公安局、 派出所棗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 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 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
挤占时间太多, 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 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
有” ( 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 ) 、“四定” ( 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 ) 、“三落实” ( 组织、经费、器材 ) ,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
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蓝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
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 形式要多样化。 既要有思想性的 ( 如青年志愿者活动、
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 ) 和知识性的 ( 如学科知识竞赛、 知识讲座、 “三小”活动等 ) ,又要有娱乐性的 ( 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 ) 和实践性的 ( 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 ) ,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
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
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
变禁绝式为诱导式, 变接受式为参与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 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
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 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 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
真学习政治文件、 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 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 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 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 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
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
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
其次,要狠抓教师在
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 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
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
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 如学雷锋活动、 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
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
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 清理课桌、 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 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 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 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
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 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 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
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 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 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
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 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
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
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 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
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
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