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济地理学教案-(精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经济发达国家用了40年时间,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进入

此阶段。

e) 高额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美国

1913年福特汽

车自动线为标志,西欧20世纪50年代入此阶段。

f) 追求生活重量阶段——和提高生活水平相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

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美国正进入此阶段。 3、中国学者(陈栋生等)的理论:

a) 待开发阶段——自给自足;第一产业占极高比重;市场规模狭

小;发展缓慢。 b) 成长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形成经济增长极。

c) 成熟阶段——高速增长的势头减缓,并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发

达,基础设施齐备,交通/通讯形成网络;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日益突出;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但,“空间不可转移”、“不易转移”的要素价格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增高;设备刚性导致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渐渐丧失。

d) 衰退阶段——增长缓慢;优势失去。原因:区位性衰退(区位优

势失去而致);资源性衰退(因关键资源的枯竭而致);结构性衰退(主导产业衰退,新者未出现);消聚性衰退(因过渡集聚而致)。

8-2 经济地域综合体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 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

a) 相关说法:生产地域综合体、地域综合体、地区综合体、生活

经济地域综合体等。 b) 定义: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研究的重

点是生产过程。现在学界认为,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

组织形式,是

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

门结合而成的。

c) 意义:通过专业化和协作,促成有机结合;通过完善生产体

系,综合利用自然资

源;共同利用同一的基础设施,节约投资,获得外部经济效益;有

利于以之为中心开展经济活动。 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a) 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总合发展部门; b) 分布以

自然资源为依据,一般不受行政区的影响;

c) 其内有完整的生产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协调配合; d) 在科学规划主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并以全国或大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要求为根据。

∴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3、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

a) 按经济结构特征分——原料型、加工型、综合型;

b)按形成的主要因素分——矿物原料型、燃料动力型、农业原料

型、劳动力资源型、消费品型;

c) 按经济开发水平分——有新开区形成的,有旧区形成的;

d) 按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分——有主要供出口的部门;有具有

全国意义的部门;有具有区际意义的部门;有具有地区意义的部门。 e) 按地域范围分——有大中小之别。 二、经济地域总合体的结构

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因素构成和组合方式:

a) 要素构成——经营性要素、关联性要素、依附性要素、基础性要

素//专业化要素、 辅组要素、服务要素。

b) 组合方式——有二:一是根据生产循环进行组合,一是为满足生

产和生活服务需求 进行组合。

2、专业化和综合发展:

a) 二者是综合体结构形成的基本原则;

b) 专业化部门选择的依据:有相应的作用优势做基础;产品有广

阔的市场需求;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3、经济地域总合体的空间结构: a) 主要采用企业成组布

局的方式;

c) 有人提出圈层结构模式——一工业枢纽/ 工业中心为核心,呈圈

层分布。 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和管理

1.建设分4个阶段:a)科学论证阶段;b)设计阶段;c)建设

阶段:d)完善阶段。

2.统一管理。 36

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评价

1、本身有存在的客观基础; 2、揭示了一定的规律; 3、有些内容过时,但仍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8-3 经济区和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

1、经济区的概念: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联

系、组合而成的经济

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占有有限的地理空

间。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地理事物。

2、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a) 组织上的同质性/群体性——同质性:经济活动属于某一类经济

活动,索依据的主要资源和要素相似;群体性:即依据经济上、技术上的联系而组成经济系统。∴经济区在组织上是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边界,是区域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单位。 b) 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首先其没有绝对的边界;在同类同层次

上在地理空间具有排他性。

c) 对外联系的开放性——开放包括资源要素的流动、市场的供需、

信息的传输等,同时,对外联系也扩散自己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地位;开放意味着可以得到外界的支持。 c) 组合上的

层次性——有大小之分,是经济活动规模和空间规模的反映。 3、经济区的类型:

a) 经济区类型——指内部经济界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和去外的

差异性较大。如可分为:经济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等。

b) 部门经济区——其内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基本相似,问题也大

体相同。常见者有: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旅游区等。 c) 合经济区——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如按空间

大小可以分为:大经济区(若干省区)、基本经济区(一个

省区)、基层经济区(省内经济区以县为单位组合)。 二、经济区划

1、概念:划出经济区的边界,重点分析其发展条件、结构变化、

存在问题,进而规划发展方向、战略、决策。

2、经济类型区划:目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本

原则——区内的相似性和区外的差异性。

3、部门经济区划:目的 ——合理进行经济部门内部的地域分工,

发挥地区优势,促其合理布局和发展。原则——区内经济部门的同质性和集聚性。

4、综合经济区划:目的——遵循劳动地域分工,落实经济发展的计

划和规划。原则—1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使之在整体发展中担负独特的作用;○2在空间上由经—○

3应和行政区界限相一致。方法——中国:○1调查研究;○2划分济

中心和腹地共同组成;○

3研究其内部的结构和在国家/区域中的地位;○4对次一级的经济

区进行规经济区的边界;○

5编制经济区划方案。前苏联:○1统计分类法;○2经济中心分析

法;○3经济联系法;○4划;○

动力生产体系法。

附【中国经济综合区划原则:1、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

2、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3、资源的相关性;4、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5、考虑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满足地域分工中承担独特任务之需;6、适当照顾到一定行政界限的完整性。】

〖前苏联经济综合区划原则:1、经济上的统一性/完整性;2、发

展的远景性;3、现实和行政区划的统一;4、民族问题;5、中心城市和腹地归入同一;6、交通网络连成一片。〗

37

【问题讨论】

从增长极理论谈谈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有人认为这属于经济过热现

象,应得到一定的控制。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么?试从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谈谈你的认识。

区域经济组织的阶段理论,对我们认识我国目前不同地域经济的发

展有何启示? 【教后心得】

第九章 38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诸关系理论;○2区域经济联【教学目的】使

学生初步了解/掌握:○

3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系、分工及合作的有关理论;○

1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诸关系理论;○2区域联系和分工理论。 【教

学重点】○

【教学难点】区域间经济发展的诸关系理论的异同。 【教学方

法】讲授法;例举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二)区际联系;(三)区域经济差异和协调。

【讲授纲要】

§9-1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a.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并对其他

区域产生影响。n和s是一个国家内的两个区域。

1规模经济效应;○2集聚经济效应。 b.·极化导因——○ 1n:劳动力需求上升、收入高于s→人走; ·极化过程——○ 2n:投资机会多、收益效率高于s→钱流。 1n生产进口替代品,

加高进口关税→s方被迫向n方购买产品,○

这对s不利(原可以低价进口)

2出口:n效率高→有利;s效率低→不利。 ○ 1s原先从n进口产品,因质差价高而不要; ○

2n进口原从s进口的产品→s生产受到压抑→不利。 1s劳动力向

n移动→缓降s就业压力; c.涓滴过程——○

2n向s购买商品→s有了发展机会,刺激经济发展; ○

3n的先进技术、管理/行为方式、思想/价值观念输入s→有利进

步。○

1n带动s经济发展; d.涓滴效应终会大于极化效应。原因是:

2n极化过程中会出现集聚不经济; ○ 3政府的干预。 ○

e.瑞典的缪尔达尔认为,在市场条件下,只有极化,唯有依靠

“干预”,涓滴才会出现。

2、梯度推移学说:

a.学说基础:产品周期理论。梯度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

异。

b. 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

决于其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c.和产品周期理论相对应,经济部门分为——

·新产品-兴旺部门→若为主导部门,则是高梯度区域——推动经济

作法和的创新区域;

·成熟产品-停滞部门

·标准化产品-衰退部门→若为主导部门,则是低梯度区域。 d.梯度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主要通过城市系统来进

行,因为创新主要发生在城市——城市是创新中心。

1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城市推移;○2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

第e.梯度推移方式:○

二给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推移??。

f.在我国有三种认识: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主导论。相对而

言,主导论更具科学性,更接近客观现实。

39

三、中心-外围理论:

1、[美]弗里德曼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区

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2、“中心”居于统治地位,“外围”依赖中心。 1经济权力中心人工资水平高外围中心有 3、中心优势——○

2技术进步走自利贸易政策发展榨取利 ○ 3生产高效?吸引资金?受到剩余中 ○ 4创新中心钱 流吸引劳动力压抑价值 ○

1相 4、中心六大效应——○

2信息效应: ○伴 3心理效应:创新的

成功对更多创新的残疾作用。 随 ○

4 相 ○

5连接效应:创新引起的新的创新优势。关

6 连 ○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1、依赖理论——适用于殖民地时期。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落后的第三世界 经济、技术具优势被控制 制定游戏规则奉献剩余价值

b、弗兰克认为,二者之间形成“宗主-卫星”链。卫星绕着“中心”

旋转;剩余价值由链条流向“中心”。 c、解决方法:切断“链条”,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相互依赖理论——适用于二战之后。

a、布鲁克菲尔德指出:发达国家要依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

力和市场,而不发

达国家的内部变革越来越多地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二者相

互依赖,仅是依赖程度不同。

b、由a?世界经济出现了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后学)在我国投

资的外国企业有

45万多家;每天流入中国大陆的资金有约1.5亿美元。

四种理论说的都是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上的关系。二

者之间经济上是不平等的,不平衡的。?存在梯度?梯度力(广义力)?广义“流”——商品流、人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流”需要通道?对外开放,加强联系。

存在梯度?不平衡——“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理一分殊” g=-1/?·?p/?z?理想是重要的。 §9-2 区际联系 一、空间相互资源理论

1、空间相互作用的前提条件:

a.其间具有互补性——两个区域之间存在供求关系。互补性和作用

大小成正比。 b.其间具有可达性——相互作用和可达性成正向关系。

40

1空间距离和运输时间——长,不利;短,利。 影响可达性的要素

有:○

2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大,有利,小,不利。○ 可运输性和经济距离密切相关(经济目的:获利)

3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障碍(广交四海宾

朋,进行外交攻势)。

4交通联系——应该便利。∵“流”需渠道。 ○

c.干扰机会少——指来自其他其余的干扰?若“第三者插足”,则不

利。 2、相互作用的测度:

qij

相互作用 权重 二、区域分工理论 1、区域分工的意义:

经济地理学教案-(精选)

经济发达国家用了40年时间,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进入此阶段。e)高额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美国1913年福特汽车自动线为标志,西欧20世纪50年代入此阶段。f)追求生活重量阶段——和提高生活水平相关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美国正进入此阶段。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3c3p6r0py9kfa2517te4mn0g1mmhw00jm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