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济地理学教案-(精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业,要寻找区际合作。 3、基础性产业配套:

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重要保证。要合理组织和引导其发展,以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潜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a.潜导产业:在各方面要给予扶植,使之逐步发育、壮大起来‘ b.支柱产业: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要改造之,使其那保持

长久的生命力。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

a.市场机制——途经:供需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

b.政府干预——途经:宏观经济杆杠;产业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

等。

2、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

由第一产业→第二

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即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库滋涅茨法则:随着时间的推移——

·农业收入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在不断下降;

·工业收入比重:上升;工业劳动力:大体不变/略有上升; ·服务业收入比重:大体不变/略有上升;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上

升。

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呈

下降趋势——

第一阶段:5(±1); 第二阶段:2.5(±1); 第三阶段:1(±0.5); 第四阶段:>1。

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

产业结构的变化呈

现出雁行形态的“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状。

产品的周期理论:和雁行形态说颇为相似。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

评价

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优势; 区域的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怎样;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是否协调; 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怎样;

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怎样; 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如何。 §7-2 区域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点: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

态。如,供应点、商业

点、服务网点等——它们往往同位,即在城市。→城市是区域经济的

中心所在。 集聚规模的不同,形成了点的等级体系。

2、线: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如,交通线、通讯线、能源供给线、给/排水线、城镇分布线等。

3、网络:由“点”和“线”相互连接而形成。

分为:单一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和线组成。如,交通/通讯/能

源供给网络等。

综合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和线组成。 商品/资金/信息/人流/即在网络中流动。

4、域面: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面状

分布状态。如,农业域面、市场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所构成的域面等。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使分散的资源和要素联系了起来,从而产生了种种经济活动; 2、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节约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演变 1、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

极核式空间结构:“点”→极核。?形成区域要素流动的极化过程?增

长极?区域经

济和社会活动的核心?对他方起着主导怎样。

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系统。由增长极和周围各“点”之间的联系

而形成.

c. 网络式空间结构: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不同等级的点的联

系的进一步加强侧形成网络。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a.弗里德曼说:

·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之前)——区域空间均质无

序,虽有若干个中心存在,但其间无等级结构分异;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个狭小的地方;区域内各地区间相对封闭。

·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初期)——某一地方经济快速增

长,成为区域经济中心;整个区域由单个相对很大的经济中心和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其他地方产生了心的经济中心,

形成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

·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中心和外围界限逐渐消失,功能

上空间一体化形成。

b.唐富藏说:

·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产业革命前和产业革命后的情况;中心城

市形成;区

域空间结构要素差异度扩大。

·集中后的分散阶段——受中心城市的影响,次级、再次级经济中心

兴起。 ·分散后地方中心的成长阶段——集聚不经济现象产生后,部分要素和经济活动

向外迁移,趋于空间的均衡成长。 c.陆大道说:

·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居民点呈线状分布;城市出现,但其

间无从属或等级关系;城乡交流不多。总体上,区域为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且较稳定。

·过渡阶段——手工业和采矿业日趋繁荣,初级原材料、制造业逐步

兴起;区域性商品生产和规模扩大;农村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城市(?空间不平衡),边缘仍处于不发达状态,形成单一的“中心-边缘”结构。

·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区域进入强烈动态增长期;第二、三产

业发展迅速;交通网络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原有的城市变为大城市,第二、三级城市兴起;“中心-边缘”结构进化为多核心结构;落后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达到较高层次的“平衡”状态;现代交

通、通讯网络形成;各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步消失;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四、区域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1、区位指向: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来的尽量趋于特

定区位的趋向。

a.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农业和采矿业基本是这种指向; b.原料指向——钢铁、建材、木材加工、重型机械制造、各种农副

产品加工等即是。

c.燃料动力指向——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

属生产、石油化工(炼油厂)等是。

d.劳动力指向——廉价劳动力指向;高素质劳动力指向。

e.市场指向——服务业、部分食品饮料工业、部分化学原料工业等

是。

f.运输指向——分布于费用最低点?重要的交通枢纽。

∴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

量。表现为点/线/面的分布状态。

2、集聚-扩散机制:

a.集聚——◆原因:区位指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对集聚经济

的追求。◆效应: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强化空间的差异和不平衡性;是形成城市的主要力

量;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太效应。

b.扩散——◆动因: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到外围

建立新的分支机构;开辟新的市场;到低水平处寻觅立足之处;和其他地区合作);部分经

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方式:就近扩散

(联系方便;容

易得到支持;情况熟悉);跳跃式扩散(原因有二:两地发展水平

相当;发展

机遇/潜力的吸引);等级扩散(按照城市等级由上向下扩散;等

级越高,扩散

说优);随机扩散(一种无规律扩散。原因:信息不畅,盲目发

展;某些社会

要素,如长官意志、亲友关系等;心理要素,如个人偏好等)。 c.集聚和扩散的关系——第一、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作用强度有

异:初期是集聚为主;成熟期为扩散作用较强;过渡期是集聚渐弱,扩散渐强。第二、二者

的作用皆有惯性:集聚发生后,只有当出现集聚不经济现象时,才

会出现遏制;既是扩散为主后,原来的集聚仍在进行。二者同时存在。

3、空间邻近效应:

a.空间距离衰减原理——各种经济活动/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着距

离的增加而呈减小的趋势。

b.节约社会流动的内在需求——“最小努力原理”的体现。

c.受空间感知能力的局限——决策所需的信息,在邻近地区容易获

得。

d.为了减低风险——就近发展,风险较小。

◆对区域空间阶段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的就近扩张;

导致各种经济活动的竞争;使得各种经济活动在发展上的相互促进。

§7-3 城市和区域的关系 一、城市的一般特征 1、城市的概念

a.“城”“市”之别:

·若从功能上看,城——防御工事,有城墙;市——交易场所,有市

场;

·在评价指标上,城——追求安全,“固若金汤”;市——追求效率,

“商贾云集”、“九省通衢”;

·在内外关系上,城——服从逐级放大的行政等级关系,形成树状控

制图;市——追求无边弗届的平等关系,形成不分级别的交易网络,“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在内部形态上,城——由“片管” 构成;市——由“社区”构成; ·从基本特征看,城——垄断;关注控制;驱赶“闲杂人等”;人治;

追求“严格管理”。市——竞争;关注服务;“徕远人”;法治;追求“和气生财”。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

·城——权力的中心,代表了地位和荣耀;市——依附于城,为下九流

之所在,所谓“市井之徒”者是也。官家杀人,叫做“弃市”,要放到“菜市口”。

·唐代的长安,商业面积仅占2%。“城”乃城市的主体。 b.“city”别裁: ·c→手→外围;

·i→水→流动?和外围的物质、能量、信息、人员、资金等交流; ·t→十字架/十字形?城市内的交通系统; ·y→河流→城市滨江临

海、靠河近湖而建?道路(有“车水马龙”之说;no parking→不准泊车)。

c.教材定义的城市: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第二和第三产业活动为主的居民点。 经济地理学主要从“经济属性”和“空间属性”研究城市,同时以乡

村作为参照来概括其特征本质。

和乡村相比较,城市有如下特点——

·非农业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 ·经济活动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

需要强调的是,城市绝不可无商业。城市必须有“市”,不能仅有

“城”。城市的本质,是国民和社会的现代化,如分不清“城”“市”的差异,以“城”为目标、

机制和手段来推进城市化,只能南辕北辙。不能北立政府大楼,东

西两侧为公

检法,中心是广场。如此,则其形似“县太爷坐大堂,三班衙役站

两旁”。

2、城市的一般特征

1)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所处的地位、所承担的任务。

a.一般职能——各种城市必备的职能,如商业、服务业、食品加工

业、城市公园等;

特殊职能——少数/个别城市才有的职能,如旅游业、采矿业等。 b.基本职能——指为市区以外或曰区域服务的职能,如交通运输、

大专院校、文化和

科研机构、行政机关、工业企业等。

非基本职能——即为城市本身服务的职能,如中小学、服务性工

业、商业、饮食业、街道办事处等。

2)城市性质:指城市的基本职能。

反映了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城市的

个性、特点及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发展方向,如旅游城市、大学城、能源城、音乐城、金融城等。

3)城市规模:即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现代都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域约束

●城市和区域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作为子系统的城市必然受制

于母系统。 1、区域农业的约束:

城市中有大量的非农业人口。只有当农业生产的剩余产品达到一定

量的时候,城市的出现才能成为可能。

2、区域自然资源的约束:

水资源的约束;和采矿业联系的城市更是紧密相关。 3、劳动力的约束:

城市中从事第二、三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区域内劳动力的

供给。

4、区域市场的约束:

倘市场不广,则将制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城市的规

模。

5、区域环境容量的约束:

若环境容量不大,则制约城市的最大规模,如古都南京和北京即是

例子。

◆总之,城市的发展、兴衰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变

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三、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1、组织和带动区域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是增长极。 a.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第二产业主要集中于城市,生产各种

工业产品,满足区

域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b.城市是区域的交流中心——组织区域内的商品流通,实现各种各

样的供求关系;

c.城市是区域的服务和管理中心——服务:通讯、金融、保险、咨

询、文化娱乐、旅

游业等;管理:行政机关。

d.城市是区域的人力资源培育中心——集中了各类学校,为区域的

经济发展提供人力

资源。

e.城市是区域的对外交流中心——具有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文

化娱乐;优美的环

境等。

f.城市是区域的创新中心——多科研机构,多高素质人才;是新技

术、新思想、新观

念、新人才的诞生之所。(《人脑·人欲·城市》) 城市是区域中最具发展活力的组织。

区域中城市的兴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欲变迁,往往引发区域

整体的相应波动,就如同太阳的活动,会影响到太阳系整体的情况。

2、构造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和周围地区的密切交流和联系,势必在组织关系上和空间上和

区域结为一体,

经济地理学教案-(精选)

业,要寻找区际合作。3、基础性产业配套:是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重要保证。要合理组织和引导其发展,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潜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a.潜导产业:在各方面要给予扶植,使之逐步发育、壮大起来‘b.支柱产业: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要改造之,使其那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三、区域产业结构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3c3p6r0py9kfa2517te4mn0g1mmhw00jm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