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济地理学教案-(精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

定的,在这种流动花费商品下劳动力可以无限供应。——毓按:和现实差别最大。

4、理论构建:

1)力求使费用最小。

2)解构讨论:a.当运费是唯一的变量时,工业区位格局如何? b. 在a的作用结果的基础上,若劳动费各地不同,区位会如何变

化?c.在b作用的基础上,分散和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怎样?

1运费指向论—— ○

运费构成:原料运费+产品运费。 运费=f(重量w,运距s)

原料分类:遍在原料,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单位产

品中

所包含的局地原料的重量。

区位重量: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 总重量=局地原料重量+最终产品重量。即

区位重量(wl)=(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产品重量(wp)

=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1 =原料指数(mi)+1 wl=mi+1

f.最小运费原理和区位选择:

mi>2, 或mi>1时,区位在原料地; mi<2, 或mi<1时,区位在消费地;

mi=2, 或mi=1时,区位在消费地、原料地均可,为自由区

位。

当有多种原料时,采用力学方法求解“重力中心”——最小运费点。 g.综合等费用线: 见图p64:3-8。

意义:简明,实用;不至于使得工业区位集中于一点,而是使之分

布于一

个椭圆上。

2劳动费指向论—— ○

a、劳动系数(cw)=劳动费(ew)/区位重量(wl)?移动单位

产品的重量所

需要支付的费用。

b、cw越大,则区位越可能移向劳动费区位; cw越小,则区位越可能选择在费用区位。

当在低廉劳动费地点布局所带来的劳动费的节约额>离开最小运费

点增加

的费用时,劳动费指向方起主导作用。 c、劳动费和人口密度的关系;

人口密度大,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力强; 人口密度小,运费指向的

影响力强。

3集聚指向论—— ○

a. 若集聚节约额>运费+劳动费的增加额时,则集聚指向起主导

作用;

b. 集聚一般发生在多数工厂相互临近的区域。 c. 集聚度发生在“交集”处。 伯区位论的意义 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的研究; 费用最小点乃是最佳区位点,故称之为成本学派; 指向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3-3 其他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1、总说:帕兰德,瑞典人。1935年在《区位理论研究》学位论

文中提出自己的区位理论。和韦伯相比,他引入不完全竞争观念,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符合实际情况。

2、区位和市场地域:

当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运费率已知时,价格决定产品销

售的地域范围。 价格=工厂价格+运费。 工厂价格的大小影响着市场地域的大小。见图p71:3—11。

3、运费和区位理论:

假定运费是运送距离的函数,则运费有两类:a距离比例运费;b

远距离递减运费。

a.情况下,等运费线为等间隔的同心圆状;此时,总运费在生产

地和消费地之间处处相同。

b.情况下,等运费线为间隔渐大的同心圆状;此时,总运费在生

产地和消费地最小。→端点布局!

c.最佳的生产地应该是生产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最小之地。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1、运费结构和运输方式 运费结构:站场作业费+线路运输费 因为站场作业费不变,所以应减少货物的中转次数,以节约费用。 运输方式:公路→短途运输;铁路→中长途运输;水路→远距离运

输。

2、送达价格和市场地域 a. 见图p74:3-12。

工厂价格低,则市场地域面积大;反之,则小。 b.见图p74:3-13。

n点是送达的最佳距离。和经济规模有关。 c.主原料地和市场是最佳区位。 三、区位相互依存学派

霍特林模式:见图p76:3-14/15.

在无限非弹性需求条件下,两家工厂集于一起,每家占有的市场面

积最大。

在弹性需求条件下,分开布局有利。

能够占据最大的市场区域的区位是最佳区位。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最佳区位应是利润最大点,即“收入-支出=最大值”的点。

需求圆锥体:在均质的平原上,市场区是圆形的;最后形成的空间

模型则是正六边形。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见图p79:3-19。

各点距离上运费的组合最小时,乃为运费最小点,亦即最佳区位。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1、在无限的需求弹性条件下,生产者将在消费地进行生产,因为

运费造成的价格增加会使总需求减少;

2、若企业在价格和区位上竞争,则产品的价格就会减低,区位就

会相互接近(集中于市场地);反之,;若非竞争、垄断,则区位就会分散。

3、对产品的需求越是弹性。到消费者的运费越高、企业数量越

多,区位将出现分散;

4、区位选择往往某一因子是最主要的,当此因子不能唯一确定区

位时,次要因子方起作用;

5、运费是工厂的一个决定因子,故区位首选市场;只有当原料易

损伤或原料的运费比最终产品的运费大很多时,区位方指向利用产地。

6、个人要素影响区位的选择,满足最大化的区位通常会取代利润

最大化的区位。

§3-4 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和行为矩阵 一、满意人和经济人:

1、满意人是真实的,经济人是理想化的; 2、人们遵循最小努力原理;

3、区位选择者的行为目标不是最佳化,而是最大满足感。 二、史密斯的收益性界限空间分析

1、基本原理: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

最大的地点。

2、见图p82-83:3-20;3-21;3-22. 3、企业家最可能选

择的区位是:既接近最佳区位又能满足自己的行为空间。

三、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见图p84:3-23;3-24.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构建过程——

假设前提→概念定义→锁定目标→清化关系→建构综合→形成体系。 ◆习惯上,人们把资源及原材料、市场、交通条件称为区位因

素。

【讨论问题】

1、各种区位理论中,研究过程中不变的一个因子是什么?

2、韦伯的市场是“点”状的,霍特林的市场是“线”型的,廖什的市

场是六边形“面”状的,那么,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有无必要考虑三维情形呢?

3、廖什的需求圆锥体泛化后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后心得】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内容;2廖什中心地理论【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

3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及其运用。 的内容;○

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三原则及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2廖什

的中心【教学重点】○

3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地系统;○

1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三原则及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的形成;○2

廖什【教学难点】○

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例举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二)廖什中心地理论;(三)中心地理论的发展;(四)中心地理论的使用研究。

【讲授纲要】

§4-1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背景和目的 1、背景:

城市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 2、目的:

探索决定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有

怎样的规律之问题。 3、在实践的基础上使用演绎的方法求得。 二、中心地三原则和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1、市场原则和中心地系统 a.前提假设:见p89。

b.分析演绎:见p89-91:图4-1;4-2;4-3;4-4 数

里展开→图表简示→概括规律。 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数里展开→图表简示→概括规律。 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数里展开→图表简示→概括规律。 4、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a.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

的商品供给情形;

b.交通原则——适用于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

民地国家;也适用于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为线性分布的区域;他认为,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的区域,交通原则的作用比市场原则大。

c.行政原则——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象社

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另外,自给性强、和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行政原则的作用较强。

d.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行政作用较大;

低级中心地——市场原则作用明显。 三、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

以德国南部为例。中心地分为7级;最低级中心地相距7km。

四、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1、为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首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

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是对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大革命。他被誉为“理论地理学之

父”。 2、为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4-2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

1、前提假设:见p96。 2、图表简示。见p9―98。

3、抽象规律:每个中心地的吸引力是有限度的,超出其引力范围

后,新的同一级别的新中心地就会形成;

4、最终会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呈六边形结构的经济景观。

二、廖什理论和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

见教材p99-100。

§4-3 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一、贝利和加利森的中心地模型

1、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获得正常利润的最

低限度的人口。 2、门槛人口类似于克里斯塔勒理论中的商品供给范围的下限,但门槛人口更便于实际操作。这是一种改进。

3、他们通过计量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p=a(bn) 其中,p为中心地的人口;

a、b为参数;

n为中心地职能的设施数。

当n=1时,p值即为门槛人口。 4、美国一些行业的门槛人口:

a.加油站:200人; b.小 学:300人; c.教 堂:250

人; d.理发店:400人; e.牙 医:410人; f.律 师:510人。

可见,门槛人口大的中心职能,供给的市场区域范围也大,通常在

等级高的中心地分布;相反,则在等级低的中心地分布。

∴中心职能的等级性可以反映中心地规模的等级性。 二、中心地

的等级性

城市序列法则—— pr=p1/rn

其中,pr为r级城市人口;

p1为首位城市人口; r为城市等级数; n为参数。

贝利等人证实,中心地等级性是存在的,但一个国家或一个大区域

存在着中心地规模的连续性。

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中心地是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的产物。 ∴中心地m→m+1或

m→m+1. 四、人口密度和中心地

1、中心地职能存在的必要条件:提供的服务≥最小的必要服务量

(门槛服务量)。 2、在人口密度大的区域,中心地职能在较小的范围内服务即可达到门槛值;相反,在较大的范围内才可达到门槛值。 3、故区域内同类职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密布,在人口密度低的区域稀疏。

§4-4 中心地理论的使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使用

1、集市:指农村的定期市场。

2、集市的特征:一般具有周期性、巡回性、交易的地区性、集散

性、等级性和社会职能性。

3、斯坦的集市区位理论 见图p105:4-11。

图中虚线表示门槛值,即下限;实线表示上限,即商品的可供范

围。 若下限>上限,则需巡回销售; 下限<上限,定点销售即可。

二、在国土规划和整治中的使用

1、西德的空间整治和中心地理论(见教材p105-107); 2、中

心地理论在日本的区域规划中的使用(p107); 3、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使用(p108)。

【问题讨论】

在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系统中,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在结构上有何特

点?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分为几级?为什么?

什么说廖什理论中的经济活动丰富扇形区/贫乏区比克里斯塔勒的

均匀分布更加合理? 分析人口密度和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教后心得】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1企业增长的动因和空间轨迹;○2企业空间的演【教学目的】使

学生初步了解/掌握:○

3公司组织的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 变模式;○

1企业增长的动因;○2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3企业空间的演变

模式。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举法。 【教学内容】(一)企业增长的

空间轨迹;(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三)公司组织结构及其空间特征。

经济地理学教案-(精选)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流动花费商品下劳动力可以无限供应。——毓按:和现实差别最大。4、理论构建:1)力求使费用最小。2)解构讨论:a.当运费是唯一的变量时,工业区位格局如何?b.在a的作用结果的基础上,若劳动费各地不同,区位会如何变化?c.在b作用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3c3p6r0py9kfa2517te4mn0g1mmhw00jm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