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经济地理学教案-(精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劳动力素质:

普通劳动力的获得,日益容易。因为交通的改善于进步。

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以多得的稀缺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

动的核心,成为了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 ∴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是一个地区可否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

3、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空间的分布不均,以及移动摩擦的影响,对劳动力成本占总

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

4、劳动力移动:

劳动力趋集的地区,对引导一些企业向之所在地集中。 §2-3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得以实现的场所,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任何经济活动都有一个规模问题。如,不同工业的需求门槛有高低

之别:重工业较高;轻工业较低。所谓经济的合理性,就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

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成本,如图

书;外部规模经济——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分为:同类相聚,异类相聚)

2、市场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和规模:

传统的零售业尤其明显。如,在乡村不可能有大型百货商厦等。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企业关注现实低成本的基本生产要素的廉价获取; 2、企业更关注对高级生产要素的占有。

∴智力资源和高科技劳动力资源丰富、信息发大的区域成为经济

活动的理想场所。

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所引起的。

在不同的区域,由于消费习惯和其他要素的不同,占首位的需求层

次并不相同。如,城乡的消费既是。

四、其他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竞争环境:

竞争方面:1)产品——精心设计、制造新产品;出精品。2)提高

劳动生产率。3)周到服务。4)注意环境变化,保持技术领先。5)注重市场研究,开发新产品。

竞争取胜,企业兴旺;反之,倒闭。 2、市场秩序和管理:

有秩序,管理好,利于经济活动的展开;反之,不利。 3、市场意识:

强区,创业门槛较低,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展开。 §2-4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产业集聚的影响。包括供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 1)产业间可否密切合作?

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如何?

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怎样?

相关产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容易形成“外部经济效

果”。

二、政府行为和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政府购买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如美国电子产品创始时期等。 2)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市场

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

特定区域发展。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

竞争环境的形成。

4)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

动的区位。

三、环境要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如在城市的上风向不能布局污染严重的企业等;

2)同时,环境也影响、制约经济活动。没有良好的环境质量,不

能制造高精尖的产品,

更不能提供一流的服务;

∴优美的环境业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

—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的联系,越益成为区位选择之重点。这取决于

该市场的可进入性。

1)地理可进入性(位置/距离); 2)经济可进入性(运费/通讯费); 3)制度可进入性(开放/自由); 4)社会可进入性(语言/文化)。

§2-5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交通三要素:

交通网;2、交通流;3、地域。

交通网的分布和联系 密度(总长度/单位面积) 交通网

结构(连接度/通达性)

1)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计算和比

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和顶点数量的比。即: β=e/v(e:边的数量;v:顶点数量)

2)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用通达指数和

分散指数衡量。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dij(j=1,2,3,?, n)→min。 j?1n

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和联系水平。 d=?i?1n?dij(dj?1nij同上)

d越小,联系水平越高,通达程度越好。 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运费和经济活动区位:

胡佛提出的运费构成:线路运行费+站场费。

线路运行费:和距离有关,是距离的线性函数。公路>铁路>水

路。

站场费:同装卸、站场设施以及管理维护费相关。水路>铁路>公

路。

胡佛原理: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见p49图。 航空运输和经济活动区位:

机场产业区:1)机场业务关联区;2)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产

业。

中国古代书院/陵墓/住宅/都城/寺院等的区位选择; 航空航天中心的区位选择; 长城的区位选择; 教师座位的选择??

区位选择理论,讨论的是有关区位的一般空间法则。 【讨论问题】

什么是区位?什么是经济活动的区位?若要讨论某一地的区位条

件,当从哪几个方面说起? 对经济活动的区位产生影响的投入要素包括哪些?

市场和交通分别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 从端点布局原理分析上海宝钢分布的合理性。 【教后心得】

第三章 农业和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内容概要及其使用情况;2【教学目的】使

学生初步了解/掌握:○○

3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内容概要及使用情况;○4其他工业辛克莱

尔的“逆杜能圈”结构;○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内容;2韦伯及其他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

容。3【教学重点】○○○

3其他工业区位理论的特点所在。 杜能和韦伯区位理论构建过程

中的思维程序;○

1杜能圈和逆杜能圈结构的比较;○2综合等费用线图的分析;○3

其他工【教学难点】○

业区位理论特点的概括。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例举发。

【教学内容】(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二)韦伯工业区位理

论;(三)其他工业区位理论。

【讲授纲要】

§3-1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背景和目的: 1、背景:

19世纪的德国,通过改革,使得农民成为自由农民,贵族成为大

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为独立的农业企业家。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格局随之出现。

2、目的:

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当时的农学家泰尔的理论占主导地位。他认为,应以全面轮作式农

业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黑麦+大麦+休闲。

杜能购得农场,根据自己的方式种植,并记录下数据,从而提出了

自己的农业区位理论。1826年,他出版了《孤立国》一书。 二、杜能区位理论概论

1、理论前提: 假设条件——“孤立国”。(p53) 2、形成机制:

运费∝距离; 运费∝重量.

地租r=收入-支出

=(生产总量q×价格p)-(生产费+运费)

=pq-(单位农产品的生产费c×生产总量q+生产总量q×距离

k×运费率t) =pq-(cq+ktq)

=(p-c-kt)q 要求:r→max。

若假定p、c、q和t是常量,则运费就成了唯一的变量,这样,r

就是距离k的函数。 ∵运费∝距离,

∴r=f(运费)。 当r=0时,是农业种植的极限。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如p54所示,合理的农业空间结构是: 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

状分布——

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

业圈-畜牧业圈。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使用研究 1、宏观尺度上: 研究者:乔纳森。 研究地域:西北欧。 分为7个带—— 1)温室、花卉;

2)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3)奶酪制品、肉用羊牛、饲料、纤维用亚麻; 4)普通农业地带;

5)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6)牧场; 7)森林。

2、中观尺度上:

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研究者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分为4个带—— 1)1~10km,蔬菜、奶牛、花卉;

2)10~20km,棉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 3)20~35km,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 4)>35km,商品粮、棉花、渔业、奶牛。 北京——

1)近郊区:蔬菜、鲜奶、蛋品;

2)远郊区:内侧-粮食、生猪;外测-粮食、鲜瓜果、林木;

3)外围山区:林业、牧业、干果。

3、微观尺度上: 研究者:纳瓦佛等;

研究地域:非洲卢旺达农村居住地; 分为6个带—— 住宅区; 芭蕉林;

内侧耕地:无休闲地,集约度高; 咖啡栽培地;

外测耕地:有休闲地,集约度低;

a. 雨季耕作的相对干燥地;b.旱季耕作的相对低湿地。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农业空间地域分异现象定会出现。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和消费区

位之间的距离。 还有,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没有绝对的优越性;距市场越近,种植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作物的布局是合理的。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其首次对农业地域的空间分异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其结论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基础,实乃对产业地带的研究; 其孤立化(绝热法/解耦法/清化法)的研究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

义。

五、理论和现实

1、可通航河流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见p57图3-4。

2、谷物价格和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见p58图3-5。

3、辛克莱尔的逆杜能圈模式 见p59图3-6。

杜能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辛克莱尔模式揭示了发达国家大都市周

围的土地农用情况。 ◆杜能区位论的建构过程——

假设前提→锁定于一→渐次展开→形成体系。 §3-2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背景和目的 1、背景:

德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人口出现了大规模

的地域间流动;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2、目的:

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 3、作者介绍:

韦伯,德国人。曾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过长期而详尽的调查;于

1909年出版《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

二、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1、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为:一般因子——和所有工业皆有关,如运费、劳动力、地租

等; 特殊因子——仅和特定工业有关,如空气湿度等。

2、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认为,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选择。于是,他首先分析工业生

产和分配过程中的成本因素。——

1)地的土地费;(c)

2)定资产——不动产和设备——费;(c) 3)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x) 4)流动成本;(x) 5)物品的运费;(x)

6)资本的利率;(c) 7)固定资产的折旧费。(c) 3、前提假设:

1)已知原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和规模;

经济地理学教案-(精选)

2、劳动力素质:普通劳动力的获得,日益容易。因为交通的改善于进步。高素质劳动力是不可以多得的稀缺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成为了知识、科技劳动力、风险资金、无形资产,以及优美环境。∴智力密集程度,以及区域创新条件,是一个地区可否吸引现代经济活动的关键。3、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空间的分布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3c3p6r0py9kfa2517te4mn0g1mmhw00jm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