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流于形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已开设了三年,在三年的
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质与价值理解和掌握的不够深刻和全面,往往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自立、合作、探究”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形式化”,不能真正使学生在“自立、合作、探究”这个完整的活动过程中获取书本外的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立、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表达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表达生活,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展开活动。
现在,我们大部分教师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采用了新的学习方法——“自立、合作、探究”,但往往流于形式,蜻蜓点水,没有真正给予学生权力,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参与活动,拓展思维、互相研究、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记得有一次,我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那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一分钟。按教学客观规律和儿童的发展思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仅限一分钟的时间学生能研究出什么深奥的东西?
有的教师没有摆脱过去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以“讲授”、“问答”、“课堂表演”的形式实施。总认为教师的嘴是知识的源泉、学生的大脑是知识的水桶。放手让学生“自立、合作、探究”学习就是一种时间的浪费。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将活动“形式化”,为了活动而活动,忽略了基本技能的实施性发展。要强调学生“全过程参与”和“深度体验”;关注学生活动主题的细节性环节。将学生的活动体验与意义构建贯穿于实践全过程。另外,还要注意适中的活动主题次数,有的教师介绍说每学期准备研究十个课题,这样是达不到研究的目的的。适当减少活动主题数量,精选一些有价值、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参与和深度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发挥才能,在“自立、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学会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