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分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中的实践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分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中的实践

作者:江敏,李赤松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第19期

江敏,李赤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 湖北 武汉430070)

【摘要】为了适应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需求,我校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合并为40学时的《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在教学时数大幅减少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成为摆在我们教研室全体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在此背景条件下,我们教研室全体教师经过多轮研讨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分组教学。本文主要讲述了《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课程在我校开设的现状,以及我们在开课过程中是如何引入分组教学,如何具体实施分组教学的详细过程。

【关键词】分组教学;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程;多讲精练;精讲多练

1.《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作为通识课程的现状

通识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一般而言,我国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其中,“公共基础课”部分均应视作“通识课程”。

在社会发展步入信息时代的当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技术而不是行业技术,是专业领域中创新的有力工具,是新型复合型人才必备的技能。在此背景下我校一直把《大学计算机基础》和《C++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全校非IT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课堂教学也一直是大班教学,每个课堂的人数基本上在120以上。但是在学校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过程中,强调将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大力缩减诸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及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我校将原来20学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36学时的《C++程序设计》课程合并为40学时的《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一门课程,并且将其明确为通识课程的范畴。在这门课程中除了讲授计算机基础导论外主要还是以讲授C++程序设计的知识为主。由于教学时数的大量缩减,而教学内容又无法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2.分组教学模式的引入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改变教学时数不足的状况,我们整个教研组只能重新分析现状,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打破原来“多讲精练”的教学方式,提出“精讲多练”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导这也应衬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精讲多练”将大多数时间还给了学生,如何抓住学生课后练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我们全教研室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经过多轮研讨我们提出了分组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3.分组教学模式的实施

2014年9月,我校开始在《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将一个课堂的学生按5~6人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拔一名小组长,小组长可以自告奋勇或由小组成员推荐。按照常规开学初我们都会对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调查,目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要摸清楚哪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学生,因为他们在高中阶段就参加一些信息化技术竞赛,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另外,还有就是一些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它们在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几乎为零。这两类人都是我们在分组时应该主要关注的对象,分组时会将它们分散开来,互相搭配以利于后期小组工作的开展。

由于教学时数的原因,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改原来的多讲为精讲,以提纲挈领为主,在头一堂课上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当然由于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计算机类的课程毕竟不像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那样接触时间长,对其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而《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完全陌生的,需要从零开始理解其特点掌握其学习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要求大家课后的自主学习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取长补短,避免闭门造车,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后提交学习小结,包括那些小组通过讨论已解决的问题和那些小组讨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然后在下一堂课拿出部分时间全班共同分享各组学习的精华部分,一起解决各组悬而未决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还有实验教学,在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在计算机机房的机位相对固定下来,让一个小组的成员相对集中的坐在一起,便于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随时讨论。

我们布置实验任务包括三个类别的任务:一类是以检测知识是否掌握的个人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单元验证性实验;一类是以个人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综合性实验;还有一类就是以培养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能力为目的的项目类实验。前两类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单独提交,而最后一类实验是按小组为单位来提交,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项目类实验布置后,由各小组长召集自己的小组成员开会,讨论项目的内容、实施方案,制定完成项目的计划。最后由小组长根据讨论结果分配各成员的任务,并写出一个详细的项目计划书。项目完成后通过课程网站提交,提交的内容不仅包括项目完成的结果而且同时要提交项目计划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项目计划书更重要,它要求详细记录小组成员每次讨论的时间、地点、目的以及最后的结果。

4.对实施分组教学的一点感悟

经过1年在《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我们初步认为达到了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有效地解决了教学时数不足的问题,通过2个学期对4000多学生的考试测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课堂授课学时减少,课堂上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减少,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并没有减少,相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却提高了,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变少了。因为课堂上课的节奏加快,信息量更大,一旦走神就会影响后续的进程,而这样影响的不仅是个人,也代表了所在小组的水平。每个学生都不想因为个人原因而给小组抹黑丢脸。

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的格局,课堂上除了讲授新知识外更多地是要通过问题引导大家完成好课后的自主学习,并检测课后学习的效果。如此一来不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能力。

因为整个教学环节我们始终贯穿以小组为单位,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主要是锻炼了大家团结协作,互相沟通,善于表达的能力。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抛弃到荒漠里不可能生存一样。”“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对大家来说都是陌生的,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的困难可能不尽相同,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提高效率,共同进步。

5.结束语

分组教学是我们教研室在《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进行的一项改革,是符合21世纪创新人才需求的,充分体现了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任何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有其不够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将不断完善和改进,使21世纪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1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王溪,高校教学管理的思维变革[J].赤峰学院学报,009.7.

[3]小议高校分组教学的作用.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9 No.30

[4]让小组在合作中走向成熟郑大林《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5期

[5]发挥小组评价激励机制初探罗爱霞;陈立国《新课程(教研)》2010年11期

分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中的实践

分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中的实践作者:江敏,李赤松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5年第19期江敏,李赤松(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70)【摘要】为了适应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需求,我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31qd0sclh5gf8x599ez10e609m8f001b9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