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克思哲学科学性的澄明
一、科学:符合还是自洽
什么是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是把科学理解为主观符合客观的符合论,从而机械裁剪式地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还是把科学理解为逻辑自洽性的自洽论,从而辩证融贯地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在对马克思哲学科学性的理解和阐释中,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两条不同的解释路径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关于马克思哲学科学性的理解,长期以来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与论证的: 一是通过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比,来理解马克思哲学之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二是通过旧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的对比,来理解马克思哲学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就前者而言,是在颠倒意识决定存在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就后者而言,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应用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这两个方面深层的共同之处不是把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理解和解释为自洽论的逻辑自洽性,而是理解为符合论的主观符合客观。关切这一解释路径,是因为存在一个深层的前提预设: 客观优于主观,事实先在优于逻辑先在。
其首要的任务便是确立与之符合的客观对象。这一路径在苏联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把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等同于绝对的真理。在苏联的影响下,国内很多马克思主义者照搬苏联教科书将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概括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人掌握的的庸俗教条,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马克思俨然成了上帝般的存在,人们只能相信,而不能质疑,从而把马克思的理解退回到科学之科学的时代。20 世纪80 年代教科书改革推进了马克思哲学科学性的认识,认为马克思哲学科学性在于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这当然是符合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但将历史唯物主义简化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钝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招到来自技术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历史决定论的种种责难。不论是马克思哲学之唯物主义的解释,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都存在严重的符合论倾向。即首先必须承认物质、生产力的第一性,尤其是意识、生产关系必须有符合的相应客观对象物质、生产力。如果没有相应的客观对象,都将被排除在科学之外。因而在我们一般认识中,没有一整块钢铁和活的灵魂的马克思,只能是被肢解化和碎片化了的马克思。在这一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的指导下,马克思哲学的其他部分被科学这把无情的剃刀剃除,只剩下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学说,然而时至今日,二者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判。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悖论的现象,我们想证明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最后却窒息了科学性? 问题的症结便是,人们总是拿马克思哲学去符合或附和现实,有用便是真理,客观便是科学。真正的马克思哲学荡然无存,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也销声匿迹了。
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哲学? 或者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问题的倒逼、理论的困境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作为有机整体的马克思哲学。准确理解和解释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既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尊重,也是对人们思想的解放。反观马克思的一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自洽性的三个方面: 对解放图景的构架、对方法论的探寻和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对解放图景的构架成为马克思的理论先导与行动指南,对方法论的探寻成为马克思开启历史的杠杆与钥匙,对现实的无情批判成为马克思道德理想的映现与实践。图景是方法和现实的指南,方法是打通图景与现实的钥匙,现实是图景和方法的实践。三者缺一不可,自洽地构
成马克思哲学的全部,任何脱离这一整体视域来阐释或批判马克思哲学的尝试都是对马克思的曲解与误会。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某一方面的无限夸大和片面曲解,导致马克思或者成为令人崇拜的上帝,或者成为令人鄙视的动物。
因此,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真正的体现便是在时代映照下的逻辑自洽。这种自洽性不仅表现在对时代的映照,更为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推演。符合论只是一种机械的对照,而自洽论则是在对照基础上的批判与革命。概而言之,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整体理论视域下的严密的逻辑论证; 其二,更多的是在现实批判基础上的未来筹划。
二、自洽论视域下的马克思哲学
哲学就是哲学史,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必然要诉诸哲学史才能得以澄明。一般而言,马克思哲学史研究者将马克思哲学史的发展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是马克思哲学的不成熟阶段,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巴黎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时期; 中期马克思哲学萌芽和创立阶段,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以下简称《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以下简称《形态》) 时期; 晚期是马克思哲学的成熟阶段,其主要思想体现在《资本论》时期。然而应当警惕和值得怀疑的是这种研究范式背后深层的生物进化论和符合论思维方式的钳制。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马克思哲学出现了认识论的断裂,成熟与不成熟的区分。人们延用这种思维范式对马克思哲学进行大肆攻击和任意肢解。甚至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这种思维范式的影响下对马克思哲学的辩护也出现了逻辑的悖谬和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尴尬情形。跳出这种思维范式成为澄明马克思哲学科学性的迫切要求。自洽论视域下的马克思哲学是一整块钢铁与活的灵魂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哲学史的角度看,其主要体现在: 《手稿》时期解放图景的构架、《形态》时期方法论的确立、《资本论》时期现实的无情批判。解放作为马克思终生的旨趣无庸置疑,但是作为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道德理想则招致无数非议。尤其在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交锋中,由于科学强__势席卷与理性深入人心,道德理想便由于私人领域的不可通约逐渐边缘化。究其原因仍旧是在符合论而不是自洽论的指导下理解与阐释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在自洽论的整体视域下,道德理想既符合马克思思想体系,也是马克思思想的原始动力。如果马克思没有对道德的判断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便不会促使他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推进。在马克思的解放事业中,解放体现为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深层的真切的体现则是劳动的解放。
( 一) 《手稿》时期: 解放图景的构架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的解放予以系统的阐释,主要处理和解决的是劳动与私有财产、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以及共产主义与劳动( 需要) 的关系问题。就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在重商主义那里,货币( 贵金属) 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在重农主义那里,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而在工业资本主义那里,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一旦当劳动成为财富的源泉,劳动的私有性质便如同货币土地一样彻底地显现出来。劳动被降低为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交换价值。劳动的价值只有在交换中才能得以真正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这种国民经济学才应该被看成私有财产的现实能量和现实运动的产物,现代工业的产物。前者仅仅是私有财产的拜物教徒和天主教徒,后者才是私有财产真正的改革者和路德。私有财产从外部世界的本质变成人的内在本质,从外部的紧张关系变成人本身的紧张本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国民经济学丢弃了货币( 贵金属) 和土地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狭隘规定,从而发挥一种世界主义的、普遍的、摧毁一切界限和束缚的能量,以便自己作为唯一的政策、
普遍性、界限和束缚取代这些规定。表面上承认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国民经济学,实质自觉地在排斥人这方面比他们的先驱者走得更远。劳动成了具有世界主义的私有财产。
就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不仅是作为对财产的排除的劳动,即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作为劳动的排除的资本,即客体化的劳动,而且是上述对立发展到矛盾关系的、因而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关系。矛盾的对立是劳动与资本内在关系上的对立,矛盾的解决是劳动与资本在能动关系上的解决。只有劳动与资本发展到内在关系的、能动意义上的矛盾,无产才真正与有产对立起来,共产主义才需要对私有财产进行扬弃,走一条复归的道路。共产主义不是忌妒心的想像,不是平均主义的粗陋,也不是具有政治性质的民主或专制,而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就是这种解答。就共产主义和劳动( 需要) 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在扬弃私有财产基础上的人本质的真正占有和向合乎人性的社会的复归的必然环节。实现了人和自然界的本质统一,实现了人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共产主义把私有制下异化的劳动扬弃为人的劳动,把经济学和道德双重衡量尺度整合为统一的尺度人的劳动。劳动既是为社会所做,又是社会为我所做的一个以现实共同体或社会为媒介的寓于特殊性与总体性的社会活动。因此,劳动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的性质,丰富性从维持最必需的、最悲剧的肉体生活和重利盘剥算计的禁欲主义之中解放出来,得到了新的确证和充实,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三者形成了逻辑的圆圈,实现了黑格尔意义上的辩证运动。然而只有在环节的必然性下,才能有全体的自由性,因此,上述论证提出的最为根本性的问题是: 如何扬弃作为环节必然性的私有财产,从而实现作为全体自由性的劳动解放? 也即什么样的历史将会带来如上所述的共产主义行动,从而实现劳动解放? 这便是马克思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二) 《形态》时期: 方法论的确立
在《形态》中,马克思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1]526-527。其实早在《手稿》中,马克思就曾敏锐地把握到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提纲》和《形态》中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化。__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引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提纲》的评价,认为《提纲》是包含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这肯定了《提纲》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但是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其一,对《提纲》在马克思哲学中地位的过分抬高,势必造成对马克思前期思想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其二,过分强调《提纲》不仅是新世界观的萌芽,而且是第一文件,容易造成人们对认识论断裂的直观认同。若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实践的思想在《手稿》中已经有所体现,《提纲》只不过是马克思对这一思想的集中阐述而已。解放图景的构架是一个整体,而实践则是其中一个环节,在这一时期对实践的冷漠也在情理之中。因此马克思在解放图景构架完成之后,便提出要借助于实践这一环节实现在尘世中的现实扬弃。认为旧唯物主义只是抓住了直观的和客观的方面,唯心主义只是看到了能动的方面,二者都没有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从实践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旧唯物主义不懂能动的方面,唯心主义不懂感性认识活动本身。问题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