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小肠造瘘术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改善了危重NEC患儿的预后。但由于解剖生理的改变,术后易出现肠液大量丢失、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临床问题,在治疗上极具挑战性[1]。规范化的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因此,就NEC小肠造瘘术后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关瘘时机等问题经讨论形成如下专家共识。 一、定义

(一)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

短肠综合征是指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导致小肠广泛切除,剩余小肠长度不足同龄儿童长度的50%,引起肠道吸收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2,3,4];还包括肠切除后发生肠衰竭,需要长期(>3个月)静脉营养支持者[5]。肠衰竭是指由于肠管功能受损导致液体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无法维持成人体重和儿童生长。儿童肠衰竭的主要原因包括SBS、肠道神经肌源性疾病、先天性肠上皮细胞异常[6]。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小肠长度存在差异,因此精确定义新生儿SBS需将术后剩余小肠长度与适于胎龄小肠长度比较,即手术后剩余小肠长度不足该胎龄患儿预测小肠长度的25%[7]或术后因不能耐受肠内营养,需静脉营养支持超过42 d的[8],均属于SBS。 (二)暂时性短肠综合征

国外称为功能性短肠综合征,是新生儿由于疾病,为了挽救生命暂时行小肠造瘘,尽管造瘘口远端剩余小肠长度足够长,但部分患儿因造瘘部

位相对较高(空肠近端造瘘),大量肠液经造瘘口丢失,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生长发育迟缓并且长期依赖静脉营养支持,其表现与短肠综合征患儿相同[9]。对高位造瘘国内外目前没有明确的定义,肉眼亦无法分辨空回肠交界,因此主要根据引流量来判断。起草本共识的专家认为小肠造瘘口距Treitz韧带的距离≤60 cm的视为高位造瘘[10]。 二、造瘘期间的治疗

肠道耐受性差、高位造瘘、营养状况差的婴儿需及时请临床营养科(或营养支持小组)的医生会诊。肠康复治疗指的是促进肠内自主营养,允许脱离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的过程。治疗原则:①供给充足的营养以实现正常的生长发育;②积极促进剩余肠道代偿,使其脱离PN后,肠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能力可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③减少与肠切除和应用PN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控制腹泻、预防肝脏损害和胆汁淤积。

提倡分阶段目标治疗:①术后急性期。目标:稳定液体和电解质状况。尽早开始微量喂养和PN支持,以供给足够热能和营养素,建立正氮平衡,防止体重显著降低。推荐PN供给生理需要量,肠液丢失量由电解质溶液额外补充;②代偿期。目标:促进剩余肠管的最大代偿能力,逐步撤离PN。 (一)肠外营养

途径:推荐经周围置入中心静脉(PICC)途径。

配方:需长期PN者建议予以非单一豆油来源的脂肪乳剂。肠外营养液应含有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钠、钾、氯、钙、镁、磷、铁等。

对于回肠末端切除的患儿,应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B12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

热卡:术后早期推荐PN热卡45~55 kcal·kg-1·d-1(1 kcal=4.184 0 kJ),稳定期热卡需求:新生儿参考《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3版》[11],婴、幼儿需求参见《中国儿科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0版》[12]。当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摄入不足,予以部分PN时,理论上应补充的热卡计算公式为:PN所需热卡=(1-EN摄入热卡/EN推荐热卡)×PN推荐热卡。然而,由于造瘘术后,尤其是高位造瘘术后的患儿,经EN吸收的热卡较正常肠功能的婴儿要低,且个体差异大,因此,PN的实际供给量可能需要高于计算值,目标是保证良好的体重增长趋势。

PN各成分推荐量、常见并发症和监测详见《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3版》[11]和《中国儿科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0版》[12]。 (二)肠内营养

关于EN的相关问题:

1.应该何时开始应用或增加肠内营养

NEC小肠造瘘术后,应根据临床情况(如腹胀、大便潜血及生命体征等),若无禁忌证,尽早开始EN促进肠道代偿,但提倡采用微量喂养的方法。早期微量喂养与住院时间缩短和达到全量肠内喂养时间缩短相关,持续滴注并以1 ml·h-1·d-1的速度增加可改善对EN的耐受[13]。微量喂养是

指每日经肠内供给量不超过12 ml·kg-1·d-1或热卡不超过25 kcal·kg-1·d-1[13,14] 。术后急性期,EN量不宜增加太快。 2.EN耐受性评估

超出肠道耐受能力的过量喂养危害极大,可导致肠管过度扩张、小肠淤滞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继而可发生细菌移位、肠道动力障碍、肠黏膜微绒毛萎缩、食物过敏等问题,临床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肠源性感染、胆汁淤积、肝纤维化、生长迟缓、D-乳酸血症等[15,16]。因此,需每天记录呕吐、腹胀、排便量、大便pH值以及还原糖测定以评估EN耐受情况。

若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指征:①呕吐(超过每天3次或者超过每日肠内摄入量的20%称为过量,表示不耐受);②每日排出粪便上限为40~50 ml·kg-1·d-1,超过此上限,应及时减少EN量与输注速度[13]。 3.EN途径选择

新生儿应鼓励吸吮,可促进小肠代偿。但对于EN耐受性差、高位造瘘的婴儿常常无法耐受经口喂养,建议予以管饲,并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着小肠代偿和造瘘出量减少,EN量逐渐增加,可考虑过渡到口服的喂养方式。

4.EN方式如何选择

予以管饲喂养时,EN方式包括推注法、重力滴注法、间歇输注法、连续输注法。NEC造瘘术后常见的管饲方式主要是后两种:①间歇输注法:间隔1~4 h缓慢输注,每次输注的时间应持续30 min至2 h(建议应用输液泵),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和有肺吸入高危因素的患儿;②

连续输注法:连续20~24 h输液泵输注,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胃肠动力不足、吸收障碍间歇输注法不耐受者。如胃潴留量大于每小时滴注量的2倍时,应当减缓喂养速度或喂养的增加速度。SBS治疗早期,持续输注能增加肠道代偿,可减少渗透性腹泻。

对于术后早期、EN耐受性差、高位肠造瘘的婴儿推荐连续输注,能增加肠道代偿,可减少渗透性腹泻。随着输注速度增加及EN耐受性的增加,可逐渐转换至间歇输注[13]。 5.EN配方如何选择

应根据患儿年龄、疾病状态、EN耐受性以及食物过敏等因素综合选择。新生儿应鼓励尽可能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的前列腺素、甲状腺素、催乳素、上皮细胞生长因子等物质均有助于小肠黏膜生长,能缩短PN使用时间[13,16]。当母乳不可用或母乳不耐受时,可选择要素配方或半要素配方[13]。但是,由于整蛋白对于促进肠道代偿更有效,因此在肠道耐受的前提下建议选择整蛋白配方。 6.何时尝试经口喂养

取决于年龄、肠切除术式、保留功能肠段的长度及患儿健康状况、婴幼儿易耐受高脂和高蛋白饮食。经口喂养可与连续输注交替使用。6个月龄开始添加固体食物,为防止腹泻,建议每次少量给予[13]。 (三)药物治疗

1.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

小肠造瘘者常伴随高胃泌素血症,小肠液丢失量大,需要进行抑酸治疗。PPIs比H2受体拮抗剂更有效。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小肠造瘘术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改善了危重NEC患儿的预后。但由于解剖生理的改变,术后易出现肠液大量丢失、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临床问题,在治疗上极具挑战性[1]。规范化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2tlc682pu2i4cx3q5al1oirv327wf00pk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