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土地流转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探讨
何 昆 1,张海腾 1,任延雷 1,张 梅 1,赵跃伦 2
【摘 要】在土地流转的新形势下,为做好山东省济宁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对全市相关部门、典型镇村进行调研后,梳理了土地流转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关系。指出土地流转后存在的问题,如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措施不明确,水利设施建设受到制约,有的出现“非粮化”现象。建议水行政主管部门抓住土地流转机遇,出台政策,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同时发挥指导协调作用,促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更好的条件。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15(000)011 【总页数】3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济宁
近年,山东省济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加速流转,使原有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发生转变,也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获得了新的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以流转,离不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同时农村土地流转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基本情况
1.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近年,济宁市大力开展了以高标准农田、灌区续建配套、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水源等工程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完成了12
个“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09—2014年度建设工程,40余项国家和省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陈垓、国那里、金屯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300座排灌站维修改造工程,40条乡村重点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等。现全市拥有灌溉机电井12.4万眼、机电排灌站1 807处,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3座、塘坝1 574座。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2.7万亩(15 亩=1 hm2,下同),节水灌溉面积369.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2.6%,为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水利基础保障。
2.全市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随着国家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济宁市的农村土地流转不断呈现出规模扩大、形式多样、经营多元、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现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57.8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20.5%。在流转形式上,形成了龙头企业牵动、种养大户引领、专业合作社组织转包互换、家庭农场经营、土地托管服务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土地流转格局。汶上县是济宁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先进典型,截至目前,汶上县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2.55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35.4%,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通过流转联户、连片土地和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济宁市土地产出效益得到大大提升,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土地流转与农田水利设施的互相关系
1.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加速推进了土地流转
济宁市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环境生态化”思路,山、水、田、林、路、村统筹治理,成方连片规模推进,
使土地具备了经营集约化、耕种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的条件,加速推进了土地流转。据调查,济宁市缺少农田水利设施的流转土地每亩租赁价格不足600元,有着完善水利设施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区每亩土地租赁价格已达到1 600元。 (1)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使土地集约化经营具备了条件
通过5年全国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建设,济宁市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得到完善,灌区集中连片,灌排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农业生产节约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加之一家一户生产粮食的方式投入大、产出低,这些情况促使农民作出取得更高收益的选择:将耕地流转出去,得到土地流转收入(租金、股金等),再外出打工,或者给土地经营者打工。土地经营者也通过土地流转有了规模化的耕地,使土地集约化经营具备了条件。
(2)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提高生产率,促进耕作机械化
一家一户耕种土地,由于经济实力有限,耕种土地面积受限,不可能购买大型农业机械,造成占用劳动力多、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土地集约经营后,水利设施完善的“田成方、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广阔天地,土地经营者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实现大面积机械化耕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合理流动。
(3)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提高粮食商品率,促进生产标准化
在人民生活进入小康水平的阶段,作为主食的粮食生产既要达到标准化要求,还要具备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特征。土地向生产规范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流转后,有了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实施统一耕种、统一品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统一出售的标准化生产程序,会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