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一、名词解释
物学习题
1头索动物:脊索和神经管纵横于全身的背部并终身保留,又称无头类 2原索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
3脊索: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帮状结构介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 4逆行变态:海鞘在发育过程中,幼体形似蝌蚪,成体尾部连同脊索消失,神经管退化,开始营固着生活。这种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结构简单的、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到简单变态的现象
5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没有分化出来,无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有头类: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包括所有脊椎动物。
6頜口类:有頜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7有頜类:鱼纲和其他高等四足类脊椎动物合称为有颌类。 无頜类:无頜的脊椎动物,圆口纲
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有羊膜的脊椎动物。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8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腮裂。
9头索: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并终生保留。
10尾索: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
11双循环:在陆生脊椎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的双循环是完全的双循环(具左
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完全隔开),即血流的全过程包括两条途径。一条叫体循环—富氧血自左心室压出,流到身体各部,经气体交换后流回右心房;一条叫肺循环—缺氧血由右心房入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将血液压入肺,在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富氧血又流回左心房。(鸟类 哺乳类)
12单循环:心脏内的血液完全是缺氧血,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流至鳃处,血液与外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后,多氧血不再流回心脏,而是直接由背大动脉流到全身各部,在身体各部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后,缺氧血又流回心脏。(圆口 鱼类)
13不完全双循环:除了体循环外,心脏与肺之间出现了一个小的循环途径,但仅仅心房有隔而心室一个,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两栖 爬行) 14闭鳔类:鳔与食管之间的鳔管退化消失,如鲈形目 15腮耙:着生在腮弓的内缘,为滤食器官。
16盾鳞:软骨鱼类特有,包括基板和鳞棘两部分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
17硬鳞:只存在于少数硬骨鱼中即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18骨鳞:是鱼鳞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真皮层的产物,仅见于硬骨鱼类。呈覆瓦状排列,包括圆鳞和栉鳞(顶区边缘有齿突)。
21韦伯氏器:鱼类的前三块脊椎的一部分变化成韦伯氏小骨,包括三角骨、间插骨、闩骨、舟骨。三角骨的后端和鳔壁相融
22侧线器官:鱼和水生的两栖动物接受外界水流压力、低频振动、温度变化等刺激的感受装置。
鱼的侧线器官最发达,一般位于身体两侧,从头部开始沿着整个身体长轴随着水平肌隔的走向分布,直达尾部呈线状排列,因此又叫侧线感觉器官。
23鳞式: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通常以鳞式表示(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
29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
154、 降河洄游:(产于我国)的鳗鲡和松江鲈鱼是从淡水游向海洋去繁殖这种方式称为降河洄游。
25生殖洄游:从越冬或索饵场向产卵地的迁移,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寻找产卵场所。
26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27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 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28胎生:哺乳类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才从母体产出的生殖方式。
30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 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
婚垫:繁殖季节蛙类雄性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基部隆起成婚垫上富有粘液腺或角质制可加固抱对作用。
33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围成的骨框,保护心、肺并有呼吸运动作用 34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的结构有少数的胸椎、
35开放式骨盆:鸟类的趾骨退化而且与左右坐骨不在腹中线重合,而是一起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