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作者:马若云

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

摘 要:在专业音乐高校,其专业设置多包括器乐类、键盘类和声乐类三大主要专业。对比欧洲中国音乐高校之间的不同,来阐述国内音乐高校关于和与教学培养中课程设计失衡的现状。研究如何缓解市场形式下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让校园培育出可适应新市场步伐的音乐人才,并阐述由欧洲严肃的古典音乐市场衰退现象引发的对于中国古典音乐市场未来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欧洲古典音乐;中国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一、欧洲古典音乐的主要表演形式及人才培养模式

西方古典音乐起源于欧洲古罗马时期,音乐走过了中世纪、巴洛克、古典和浪漫时期。欧洲古典音乐人才最早多用于宗教大多由教堂的唱诗班培育。随着生产力和文化的不断展开,西方古典音乐人才的培育逐步纳入教育体系,依照专业分类,编排成系,并逐渐构成专业的学院,所培养的音乐人才输出多为管弦乐队、歌剧院和唱诗班。1793年,在法国巴黎,正式成立了一所音乐学院,命名为巴黎民族音乐研究院。两年后,改名为音乐与吟咏艺术学院,专门培育器乐演奏家与歌唱家,随后又更名为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全世界资历最老的高等音乐学府。至此西方古典音乐进入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育。而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是成立于1927年的上海音乐学院,系统的古典音乐教育发展起步比西方晚了250多年。 二、欧洲高校音乐课程体系设置特点 (一)欧洲音乐高校古典音乐课程体系

欧洲音乐高校教育的特点是针对性很强,整个学习的进程都是为了将来的就业做铺垫。以德国为例,德国音乐学院演奏类专业可分为键盘、声乐和乐队器乐三大类型。而其中器乐类专业在基础时期囊括了古典和声、现代和声、乐器构造、钢琴、音乐演奏心理学、重奏、伴奏等,这些都是器乐专业的必修课。

本科阶段,学生须学习钢琴、乐理、和声、乐器构造、心理课程、乐队课程和重奏,课程偏向理论,重视基础知识的树立和对音乐全面认识的培育,为以后阶段的专业提高做好理论奠基。

硕士阶段,学生可选乐队演奏专业或重奏演奏专业,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如乐队演奏方向,是针对学生结业后从事乐队工作而设计的,侧重点在培养乐队首席。整个学制里面,学生

必须修满重奏学分,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完成多场重奏音乐会和找一个长期的重奏搭档,共同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还必须去德国职业乐队实习,因此学生将有一段固定时间在德国职业乐队就职。

独奏博士学位阶段,学位是针对独奏演奏家方向,和高级别专业乐队首席方向培育。重点培育学生的演奏气质和才能。其专业课主要是大量演奏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奏鸣曲、协奏曲、独奏曲目,需要学生参加公开的独奏音乐会,公开独奏音乐会基本每月一次,而每周一次的班级音乐会更是常事。此外,在辅助科目上有一门音乐节奏课、一门独奏心理学、重奏,这些课程都是围绕培育演奏家而设计的。能相对全面的培养个人在独奏中的心理素质、演奏技巧和所需要的综合才能。

德国音乐高校的学位设置明晰,课程设置循序渐进,知识的针对性也很明白,教师和学生都很清楚所为之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当进入最后结业找工作时期德国学生普遍应对得比较从容镇静,高校的教育和社会的接轨做得比较好。 (二)欧洲古典音乐现状

仍以德国为例。德国大约有23所专业音乐学院,每年近2000名毕业生。这种从音乐高校到直接就职乐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人才的培育体系,且历经了上百年的发展。这种长期完善的培育和文化的陶冶也使其在本国甚至欧洲大众中培育了大批音乐爱好者。然而,因为音乐家的演奏和作品自身以及演出形式的相对单一,观众买票坐在庄重的音乐厅里和演奏者一同完成一次古典音乐的洗礼,演员谢幕,音乐会结束,仍和几百年前一样。随着各式娱乐形式的发展,多媒体乃至网络自媒体文化,和欧洲一轮又一轮的经济衰退,这种固定的演出形式正在消磨新观众的兴趣。仪式性音乐欣赏方式及表演形式,最终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招致乐团和剧院运营艰难,很多曾经辉煌过的乐队和剧场面临合并或解散的命运,演奏人员因此失业,而每年不断涌现的毕业生,更是在逐年增加就业的难度。 三、中国高校古典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及人才供需矛盾

比起欧洲古典音乐市场的衰落,我国古典音乐的发展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前者发展中经历过的重要进程。城市的快速扩展、大剧院的扩张在每个城市上演,各地也把音乐厅的建立作为地标性的建筑来开发,而国家教育基金也鼎力扶持演出团体,激励创新和实践。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已经在国内开始兴盛。

中国音乐类高校课程设置的最大弊端是针对性不足,从1927年中国建立第一所音乐学院开始,几乎是照搬西方学校模式,更是受苏联音乐体系的影响。课程多年来没有实质的提高和变动,教材也是以苏联时期为基础来编排。培育理念还是以独奏为主,对专业之外的辅助才能重视不足,课程设置的缺陷导致就业接轨欠好,经常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以本校声乐类专业本科学生为例,他们的课程包括乐理、和声、视唱练耳、音乐史和专业课等,再加上一周不定次的学生合唱排练课。作为任务安排,学生会去参与排练,然而由于每个声部学生数量不同,不是每个人能去参加排练。因此,原本对学习很有帮助的排练课,就变成了形式。学生并没有学习如何协力完成作品,更无法去深入了解音乐的背景、线条如何。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期间究竟应掌握哪些能力,毕业后应去哪儿就业,就业岗位到底侧重须要什么技能,这些问题只会在大四的时候学生才会开始自我觉醒地重视起来。 (一)人才供需矛盾解决方式:设置新学位

通过增加针对性强的专业学位,让人才走入正式教育体系。如合唱指挥、作曲、音乐教育、乐队演奏等。以乐队演奏专业为例,课程包括:设置乐队演奏学位,分为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学位之间应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针对性。本科8个学期结业为乐队乐手学位,针对乐队普通演奏员方向。硕士的4个学期结业后为乐队首席学位,针对首席、副首席,或者声部长方向。

(二)课程设计

在新的学位下,设置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更强的课程。借鉴国外的课程设计,从演奏技能、曲目认知量、合奏阅历和和声理论方面展开训练。此外除开乐队基本所需的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之外,偏重重奏才能的培养、乐队曲目的训练和乐队演出的实践。由此也凸显出和声和乐理学习的重要性。以下罗列了几门乐队演奏课应学习的课程设计:1、专业课2、乐队演奏法3、排练和实习4、重奏课5、乐理课6、和声课 结语

大学教育应侧重实用性,在校内,从课程设计进行各种组合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系别区分,从本校的优势资源挖掘新的合作方式和新的创新表演形式,乃至是将来的就业方式。在校外,高校可以和当地的乐队或相关演绎单位合作,学校为乐队输送人才,乐队为学校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形成人才资源品牌,提高自身知名度,提高学生就业率。最后,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教育体系的完善,我们中国的古典音乐必将人才辈出,迎来辉煌。 參考文献:

余丹红.音乐教育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周静.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8) . [2]李春燕.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浅析[J].音乐时空, 2016 (07) . 作者简介: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作者:马若云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5期摘要:在专业音乐高校,其专业设置多包括器乐类、键盘类和声乐类三大主要专业。对比欧洲中国音乐高校之间的不同,来阐述国内音乐高校关于和与教学培养中课程设计失衡的现状。研究如何缓解市场形式下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让校园培育出可适应新市场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2as61l4vs5s23r4b01m9s4tl8lgyq00e1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