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xx工程
沉 降 观 测
果 告 成 报
xxxxxxxx xx年xx月xx日
工程名称:xxxxxxx二期工程沉降观测 委托单位:xxxx
委托单位地址:xxx 委托日期:xxxx 设计单位:xxxx 检测单位:xxxx 检测单位地址:xxxx 检测日期:xxxx
批准/审定: 审核: 校核: 编写:
主要观测人员:
目 录
一.工程概
况 .............................................................. 4 二.观测目
的 .............................................................. 4 三.沉降观测的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
求 ...................................... 4 四.观测仪器及设
备 ........................................................ 4 五.观测依
据 .............................................................. 5 六.基准点及观测点布
置 .................................................... 5 七.建筑物沉降稳定标
准 .................................................... 5 八.观测成
果 .............................................................. 5 九.结
论 .................................................................. 6
图1 xxxx二期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 8 表2—表23 沉降观测成果
表 ............................................ 9 32—图2—图23 观测点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 10—63
一.工程概况其中三标栋楼,分四个标段施工,路,二期工程共22xxxx住
宅小区位于xx市xxx24#、16#、23#13#、14#、15#、10#、、17#、18#、19#楼,四标段为11#、12#、段为9#楼,六标段为青年公寓楼,其30#29#、27#26#、、
28#、楼,五标段为20#、21#、22#、楼和青年公寓楼楼28#27#、24#、26#、、13#14#、15#、16#、23#、中9#、10#、12#、楼楼层数地、30#、22#、29#、18#、19#、20#、21#层数为地面11层,地下1层;17#楼采用独、27#1层。各栋建筑主体均采用框剪结构,基础结构除26#面为17层,地下 立基础外,其余各栋均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 完成二期工程各楼沉降变形观测工作。xxxx委托,由xxxx受 二.观测目的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使用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为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测量其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级别及水准观测技
术要求)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选定JGJ 8-2007根据设计图纸及《建筑变形
测量规范》(原则,确定本工程各栋建筑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 ,观测指标及技术要求如下:0.5mm?h??a??b?1.0n,n表示测站数; ① 往返较差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② 前后视距 :≤50m; ③ 前后视距差 :≤2.0m; ④ 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⑤ 视线高度:≥0.3m;
⑥ 水准仪精度:不低于DS1级别。
四.观测仪器及设备
本次观测采用仪器:苏光DSZ2+FS1自动安平水准仪(管理编号1SZY5,精度为每、铟白水平标尺(管理编号)0.01mm,可估读至0.5mm 公里往返测量高差标准偏差≤.
1YGC1,精度为+0.08mm)及其它相应配套尺垫工具;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及标尺均经xxxx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及xxxx计量检测研究院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
五.观测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南宁高峰盘龙居住小区二期工程沉降观测合同》; 《南宁高峰盘龙居住宅小区二期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六.基准点及观测点布置
基准点布置: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的具体要求,基准点布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位置。结合本测区实际情况,为便于沉降观测作业以及基准点间的相互校核,在二期周边区域共布置10个浅埋钢管水准基点,编号依次为BM1、BM2、BM3、BM4、BM5、BM6、BM7、BM8、BM9、BM10,其中BM1、BM2和BM3为一期工程各栋沉降观测用基准点。由于受施工现场条件限制,BM1、BM2、BM3组成闭合环,建立独立高程系统,其中假设BM1点高程为0.00000m;BM4、BM5、BM6组成闭合环,建立独立
高程系统,其中假设BM5点高程为0.00000m;BM7、BM8、BM9、BM10组成闭合环,建立独立高程系统,其中假设BM7点高程为1.00000m。
观测点布置:根据设计图纸(二期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图号:结施—59),在各栋地下1层,离地面0.5m左右的承力柱(墙)共布置沉降观测点108个,其中9#、12#、14#、15#、16#、17#、18#、19#、20#、21#、22#、29#、30#楼各布置4个观测点,共52个;10#、11#、13#、23#、24#、26#、27#楼及青年公寓楼各布置6个观测点,共48个;28#楼布置8个观测点。基准点及观测点布置详见图1。
七.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指出建筑沉降变形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本工程取小于0.04mm/d。
八.观测成果
各栋沉降观测成果详见表2—表23,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见图2—图23。 根据各栋观测成果分析,基础平均沉降量最大的是16栋为19.50mm,小于规范规定体形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平均沉降量200mm的允许沉降值;沉降差最大为11栋,差异沉降量为6.1mm,局部倾斜率为0.54‰,远小于规范规定2~3‰的允许值。主体施工阶段,随着施工楼层的不断上升,荷载随之不断增加,各观测点的累计沉降量也随之增加;主体装修阶段,沉降速率减小,累计沉降量增幅随之放缓;使用阶段,沉降速率进一步减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1mm/d,小于沉降稳定标准值0.04 mm/d,因此可认为二期各栋主体建筑物沉降已进入稳定阶段。各栋观测成果统计见下表1。
表1 二期各栋观测成果统计表
楼号 观测 观测次数平均沉降量(mm) 最大沉降量(mm) 最小沉降量(mm) 沉降差局部倾斜( 最后100d沉降速率稳定判断 小区二期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布置平面示点数(点) 次) ( (mm) 度‰) (m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