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相伴》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中最后一课《同学相伴》的第二个子话题——“不让一个人落下”,位于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由认识自我个体的特点转向关注共同生活的一个关键节点,对于学生日后融入集体、关爱他人、和谐共处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当我们执教这个属于学生校园生活领域的话题时,更加应该关注的是由学生日常生活生成的最为真实的事例,在这些他们身边甚至他们自己身上的事例中去引导他们生成应有的道德约束,变他律为自律,从而有效地把“知”转化为“行”。 孩子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长期地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就着重从学生的实际校园生活入手了: 一、回顾了生活中的同伴欢乐情谊
课前首先出示一组学生快乐校园生活的集体照,请学生欣赏。问问大家三年的共同生活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而让学生能够品味大家相处相伴的乐趣。 此环节活动安排,既有对本课中上一个话题“同学相伴的快乐”的延续与顺承,也在轻松愉快的回忆中开启了同伴彼此的亲密关系之门,顺势导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学生们看得非常认真,流露出的笑容也自然真诚,内心对自己三年来的成长之路充满幸福体验。
二、解决了生活中的同伴难题事例
从教材页呈现的三个具体事例来看,初步设计的时候,我把这三个事例都考虑到课堂思辨的环节中去了,但是从我们预设的学生观点来看,事例一和事例二学生可以谈的观点都是类似的,说来说去都是那样几句话,为什么会这样?原来第一、二个事例“运动会摔跤带来的埋怨”和“没有戴红领巾受到的责怪”属于同一个层面的平推事例,都是学生无意中对班级荣誉造成了损害,但是同学们的责怪看起来又确实是为了班级荣誉,无可厚非。怎样帮助学生厘清其中的关系?会不会
是在老师关注方向的变化下,学生的观点也如同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课堂上,必须让孩子们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不同的集体活动中,需要得到体现的活动价值并不相同,有的活动侧重竞争优劣,有的活动侧重体验快乐,有的活动侧重能力提升,有的活动侧重团队协作。为此,我把教材上第一个事例“做了减法”,而把自己学校将要到来的运动会报名工作中的这个难题抛出来,打开他们的话题,激活他们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从而引导孩子们展开思辨,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在思——辨——再思——再辨的过程中一步步明晰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怎样才是最合理的处理方式。学生课堂上投票的数据变化就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心中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提升:只要心中有集体,有他人,有同伴,就是好样的。第二个事例运用逆发生的方式,一封当事人的书信引出孩子们的自我反思,内省的过程让课堂上真情涌动,感人至深。我相信班级中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的处理方式一定会更加温情、合理,伙伴们之间的感情一定愈加深厚!
教材中第三个事例是校园中常见的,但是不见得每个班级都会遇到。恰巧我班上学期就有这样一位同学骨折后坐轮椅上学,也的确在喝水、如厕、午餐、阅读体验等许多方面得到了同伴们的细微呵护。我想如果就教材中列举的事例直接在课堂上呈现,对我班学生来说就毫无价值可言,现实生活中他们已经做得这么好了,还要他们辨析把骨折同学单独丢在教室里的做法,就等于是为了用教材而用事例。怎样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通过学习比原有的层面有所提升,让他们真的学有所获?我想,顺着教材事例的思路,改用自己班级真实事例,教师能不能挖掘出受伤同学在吃饱饭以外的其他需求,引导学生关注同伴的层面从生理需求到精神需求有所攀升?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是正确的,课堂上受伤同学的几句话,让大家陷入深思。这时引出“换位思考”,从而告诉学生即便是出于“关爱”的本心,也有我们考虑不周的地方,看来更多的换位思考才能让我们了解同伴的真正需求啊!
三、运用到生活中的同伴正确相处
“海岛逃生”游戏在教材中安排于本课时内容的首页,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我调整到孩子们对同伴、团队有了充分的认知体验之后进行,一是因为这个游戏本身涉及到生命层面的高度,二是能够在这个由知到行的游戏中有效挖掘到学生本
真的东西进行呈现。课堂上孩子们都能紧抓同伴,绝不放弃,甚至部分学生能做出一些牺牲自我利益的方式给同伴带来生的机会,把自己的脚垫在下面让同伴踩上,用自己的身体托举个子小的同学,拼命抱紧同伴忽略自己的安全,这些都是令人欣喜的亮点,运用互动课堂把游戏中最本真的表现投送到大屏幕上,请大家自己看,这是最有力的教育,胜过一切说教!
教材的灵活处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支持运用,都为这节课带来了不少亮点。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总会有不如人意的地方,静思梳理,这节课上我在学生事例思辨环节中,给予他们充分表述的时间还不够,只要孩子还有不同的观点,就应该让他说出来,有时候课堂上生成的教育切入点比老师预设的还要更加好。在游戏环节,老师注意捕捉孩子们动作上的互助、团结,但其实他们的言语中也是有许多类似的表达,有的学生喊“抓紧我的手,我在就不会让你掉下去!”还要学生紧拥一团彼此鼓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特别是那个把脚垫在下面的孩子说“别担心我的脚,现在重要的是你的生命!”如果能抓住这样几个典型的孩子的话语,结合推送的游戏视频和照片,就更加立体地展现了孩子们彼此关爱、互相助力、绝对不让一个人落下的道德发展轨迹。
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学生道德的形成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而我的所有设计目的都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道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