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的风格》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陈从周:中国著名园林学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中国有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面积约4万平方米,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它以水景著称(水面占全园的3/5), 主要建筑均濒水而立, 朴素明朗, 自然雅致, 风格独具, 誉为“园中精华”。 二、分析课文
1、作者选取什么方面来介绍中国园林的风格?选取造园这一独特角度进行说明。/ 2、分层
第一部分(1):点题,指出我国园林建造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第二部分:(2-8)具体介绍我国园林风格。
第2段:“静观”与“动观”。园有动静观之分。庭院专主静;小园以静为主,动为辅;大园以动为主,静为辅。网师园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堂侧建有花园,名“渔隐”。清乾隆年间,宋宗元购得重建,借渔隐原意改名网师。后归瞿远村,再加修葺(qì),始成今状。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XX年8月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第3段:讲究诗情画意。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讲究诗情画意。 第4段:讲究“含蓄”与“耐人寻味”。 含蓄,虚实相生,寓意含蓄。寒碧山庄——(现名留园)位在阊(chāng)门外,占地约50亩,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俞樾在《留园记》中誉之为“吴中名园之冠”。
第5段:仰观与俯观。
第6段:曲中寓直,曲直自如。
第7段:讲究以少胜多,用有限的面积,造无限空间。用有形之景借无形之景达到园外有园、景外有景的目的。
第8段:讲究意境。讲究简与深。华丽难简,雅淡难深;还要讲究意境,注意隐显适中。 第三部分:(9)谈我国园林是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并且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强调赏园需要丰富的生活,渊博的知识。 3、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是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撩开地震的面纱》教案
教学目标
1、说明方法的分析。 2、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上半年,岳阳曾经发生了一次奇怪的现象:水杯在桌上移动,学生感觉自己的椅子在被微微拉动,还以为是同学在恶作剧。是江西地震带来的余震影响。大家看了最近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我去电影院看了,出来的时候发现所有的人眼眶都是红红的,还有很多女孩子在洗手间里补妆。那么地震是什么,地震为什么让所有的人听到就害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撩开地震的面纱》,看地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学习课文:
一,介绍地震及相关概念。
指名朗读此段,分析对概念介绍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地震的介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地震”,顾名思义就是大地的震动。
(2)地震时,地壳内某处岩石的破裂和错位会产生强烈的震动,同时有弹性波形式的能量传播 出去,在地面各处引起强烈震动。
有学生会认为(1)句是下定义。没有说明本质的属性。假如是火药爆炸引起大地震动呢? (2)才是下定义。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一种简朴易懂,另一种作了补充的科学解释,更完善更利于非专业知识的人清楚明了。下定义的作用是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2、第二部分介绍了几种地震。
这几种地震都属于天然地震,还有人工地震。那么什么是人工地震呢?即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震动。地震,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四川叠溪曾发生地震,引发水灾,而1933年,山体崩塌堵塞岷江,结果形成四个堰塞湖,大震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洪水泛滥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那么,世界地震史上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是哪次地震?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8级大震,死亡人数约83万。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灾害的国家。因为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中国主要是震源浅、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的特点。人口众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差,一成灾率高。
3、问:介绍地震类型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类说明。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每一类别中又运用了作诠释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诠释的作用是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举例子的作用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地震按成因可以分为 这四种,其中90%以上是构造地震。地壳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约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补充:庞贝古城淹没于火山岩浆中。在公元前8世纪,一座小渔村庞贝逐渐发展为城市。几百年之后,它成为仅次于意大利古罗马的第二大城。城内有太阳神庙、巨大的斗兽场、恢宏的大剧院和众多的商铺以及娱乐场馆,吸引了很多的富商和贵族。亿万年来城北那维苏威火山因多次喷发而带来的奇异岩浆土、火山石以及地热温泉,使庞贝声名远播。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座火山,突然会在某一天苏醒过来,张开血盆大口瞬间吞下了声名遐迩的庞贝城! 维苏威火山海拔1277米,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它
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可是,公元初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根据维苏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征断定它是一座死火山,当时的人们完全相信他的这一论证,对火山满不在乎。火山的两侧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平原上到处遍布着柠檬林和橘子林,还有其它果园和葡萄园,他们万万没料到这座“死火山”正在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了许多建筑物的毁塌,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毁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然而,庞贝还没来得及从那次地震中复苏过来,在公元79年10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了。 当时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浓浓的黑烟,夹杂着火山灰,铺天盖地降落到这座城市。没过多久,厚约5.6米的熔岩和火山灰毫不留情的将庞贝从地球上抹掉了。 3、第三部分,介绍了地震研究的情况。
补充:我国最早的地震台建于1930年——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 三、扩展:
地震有前兆吗?学生畅所欲言
地下水变化,动物习性改变异常等。但也有环境、天气原因,因此要仔细分析。 地震来了怎么办,扩展防护知识,提高防护意识。
(1)在学校怎么办?曾经看过报道,一个教室里面只有一个学生生还,就是因为她坐在教室的最后的一个角落里,房子倒塌下来的时候刚好搭成了一个三角,她在里面得以生还。 (2)在家里怎么办?卫生间,切断电源、气源。就地避险。最好是找一个很坚固的木质结构的物体,比如沙发,床什么的,曲身躺在它的一侧,当物体砸落的时候,你也可以在那个小小的三角空间内生存。厕所其实是很好的避难场所,因为它小,所以结构很坚固,一般不容易塌方,要是掉落的话也是整个掉落,人就可以生还。大型屋子都是用预制板搭建的,地震以来,预制板就会断裂,把人压在下面,就算不死,也可能被砸得残废什么的。能跳楼吗?能乘电梯吗?不能。
(3)在汽车上怎么办?缓慢刹车,停留在开阔地带,原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不能呆在车里,一定要下车,躺在车边,就算有大型物体从上砸落,你也可以从车边的空隙中生存下来。
《似曾相识燕归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和养育后代的情形。
2、重点学习比喻说明;体会文艺说明文的特色: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燕子可以说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之一。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老家的堂屋里面就有一个燕子的窝,一到季节就有燕子飞来,当时就会赶它走,因为怕在家里拉屎什么的,弄得很脏,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燕子就不飞来了,可能跟环境污染有关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来看一下我们以前见过的燕子。 二、学习课文:
1、让学生粗读课文15’,思考问题:本文说明的对象是燕子,那么介绍了燕子的那些内容?介绍了生活习性和繁衍后代的情形。
朗读1段,问题:这段介绍了燕子的什么知识?迁移的生活习性。
问:燕子为什么要迁徙,去秋南下,今春返回?学生多能答是因为天气变冷了?
纠正:燕子的食物是什么?正是因为燕子的食物是昆虫 ,冬天的北方燕子觅食物困难,因此南下,他们习惯于在空中飞行时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地面缝隙和树缝中搜寻昆虫。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其捕食的。这样的循环往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文中有答案:第四纪冰川期。可见,燕子是鸟类家族的“游牧民族”啦。
问:燕子一般在什么时候迁徙?是白天还是晚上?夜深人静,名月当空的夜晚,飞的很快。一个“怪癖”。赋予人性意义是不忍别离故乡。
2、补充金腰燕的知识:燕子还有楼燕、白腰雨燕、岩燕、灰沙燕、毛脚燕。金腰燕常栖息在海拔15000米左右的山区村落及城市建筑物附近。鸣声响于家燕。自古称之巧燕。有群居现象。甚至六对把巢筑在一起,宛如蜂窝,是一大奇观。 比喻说明。反映燕子聚集的习性,很有情趣。 寻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非直接的):当红了桃花,绿了杨柳的春天;秋分之后,檐子就集群南飞。齐读首末两段,体会文学性语言的情趣美。及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作文训练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景泰蓝的制作》所以花大量笔墨于“掐丝”、“点蓝”两道工序,其它工序简略介绍,其原因就在这里。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说明文的说明性、客观性、知识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质朴性、平实性、简洁性。所以在说明文写作中,必须时刻注意说明文的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 同学们必须重视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只要如上述的种种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加强说明方法训练与说明程序训练,着重于向读者讲授各种知识,扩大人们的知识面,不断地加强练习,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会得到较大的进步的。
有些同学,写说明文的时候,也容易“乱”,不会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话说得很多,可就是说不明白,说不清楚。
同学们在阅读下面的短文后,可以对照前面阐述的诸如说明文的目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分析一下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缺点到底在哪里?然后对照一下文后的评折,总结一下自己对说明文的认识。 [例文] 水
在地球上,水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处都是水的寓所。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有人粗略地估计,认为整个地球的水量,包括空中、地上、地下的水,总共将近14亿立方公里。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为什么大海是蓝的,而湖水是碧绿的呢?原来这是阳光给它们染上的。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黄光这些较长的光波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了,蓝光、紫光和一部分绿光的波长较短,一遇到水面便四面散开或反射回来。所以湖水蓝中透绿。海水更深,散射、反射的蓝、紫光更多,就泛碧蓝色了。 比较纯净的水加热到100℃就会沸腾,降低到0℃以下就要结冰。在高山上,只要加热到80℃以上水就会沸腾;海平面上,只要72℃左右水就沸腾;矿井里,水到100℃以上才沸腾。 在大自然中,水无时无刻不在动,不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基本存在三个地方:空气里、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态是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评析]
这篇文章给人第一印象是“散”,其主要毛病是没有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只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一个方面才说了几句,又急急忙忙去说另一方面。结果是哪一方面都没有说明白。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要说明一个事物,必须抓住这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物准确地清晰介绍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