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随着泥鳅养殖规模的扩大,其病害亦随之多发,下面介绍几种泥鳅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气泡病 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此病在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进行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②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饲,防止水质恶化;③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的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6公斤/亩;④发病后适当提高水体pH值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白尾病 主要症状: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随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将八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
水体浓度为3×10E-6;②将1公斤干乌桕叶(合4公斤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10E-6;③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10E-6。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10E-6,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赤皮病 主要症状: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死亡率高达80%。
防治方法: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10E-6,
每3天1次。
泥鳅打印病 病因:泥鳅打印病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点状亚种感染而致。
症状:病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7-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
防治:1、用1ppm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10-6。
2、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
3、每立方米水用1g漂白粉或2-4g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4、或用漂白粉和苦参交替治疗法:第一天,每立方米水泼洒1.5g漂白粉,第二天,每立方米水用5g苦参熬成的溶液,全池拨洒,连续3次交替使用,用药6天。 5、对患病成鳅还可用2%浓度的石炭酸或漂白粉直接涂于患处。 泥鳅疾病防治
泥鳅在饲养过程中发病很少,泥鳅发病多是因为日常管理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一旦发病,治疗起来也很困难,因此对泥鳅的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一是泥鳅的饲养环境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泥鳅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二是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在鳅苗下池恰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同时使鱼体处以应激状态,促进泥鳅分泌大量黏液,在下池后,能避免病原体感染。
三是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太稀,则造成水面资源的浪费;放养过密,由容易导致泥鳅生病。
四是定期加注新水,改良池水水质,增加池水溶氧,调节池水水温,减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的是,在加注新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的1/5左右为宜;在换水时要注意,在注入地下水或冷浸水时,要进行充分的曝气和自然升温,避免因池水温度忽高忽下二引发疾病。
五是加强饲料管理工作。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以及其他浮游生物;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是泥鳅贪食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发肠炎等疾病。
六是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消毒,调节水质,杀灭池中的致病菌。在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放养后根据水质使用追肥,保持水质一定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状态。
一是泥鳅的饲养环境要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泥鳅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二是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在鳅苗下池恰进行严格的鱼体消毒,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同时使鱼体处以应激状态,促进泥鳅分泌大量黏液,在下池后,能避免病原体感染。
三是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太稀,则造成水面资源的浪费;放养过密,由容易导致泥鳅生病。
四是定期加注新水,改良池水水质,增加池水溶氧,调节池水水温,减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的是,在加注新水时,每次的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以换掉池水的1/5左右为宜;在换水时要注意,在注入地下水或冷浸水时,要进行充分的曝气和自然升温,避免因池水温度忽高忽下二引发疾病。
五是加强饲料管理工作。泥鳅是一种杂食性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以及其他浮游生物;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是泥鳅贪食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发肠炎等疾病。
六是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药物进行全池泼洒消毒,调节水质,杀灭池中的致病菌。在成鳅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产量。放养后根据水质使用追肥,保持水质一定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状态。
一、赤鳍病
本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发病率较高,其病原体是液化产气单孢菌。池水恶化、蓄养不当以及捕捞和运输中色体受伤均易导致本病的发生。患病泥鳅的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部位充血,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并发水霉病。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先用孔雀石绿溶液消毒,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若已发病,可用3%食盐水或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治疗。 二、水霉病
水霉病又名肤霉病,其病原体是肤霉菌。本病易发生于水温较低时,尤其在冬季。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患此病。其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受精卵感染此病后,可用百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30分钟。将患病的泥鳅浸入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中10~20分钟,或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三、腐鳍病
本病主要由一种杆菌引起。其症状为患病泥鳅背鳍附近的肌肉腐烂,严重的鳍条脱落,肌肉外露,鱼体两侧浮肿,发病部位肌肉发炎,并有红斑。
对患病泥鳅可用每毫升含10~15微克的抗生素溶液浸洗治疗。 四、白鳍病
本病是泥鳅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是由于捕捉后长时间流水蓄养所致。患病泥鳅体表和鳍呈灰白色,同时体表出现红色环纹。
放养后发现泥鳅患此病,可用百万分之三的孔雀石绿溶液喷洒于池中,以防治和治疗。 五、寄生虫病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发生三代虫、车轮虫、舌杯虫寄生而导致死亡。患寄生虫病的泥鳅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发现有三代虫寄生的,可用0.5毫克/升晶体敌百虫溶于水中进行全池泼洒;发现有车轮虫、舌杯虫寄生的,可用0.7毫克/升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以治疗。
泥鳅疾病控制技术
作者:湖北蓝海春鳅业技术员邹聪 技术总指导: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樊启学教授
赤鳍病
【病原病因】水质恶化,短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或鳍部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部发红,随即腹部体侧有红斑,并渐渐深红。肠道糜烂,皮肤溃疡部同时引起各种继发性疾病。
【流行情况】夏季流行【诊断方法】凭外观发现鳍表皮脱落,肠道糜烂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理分析及病原菌分离鉴定。
【防治】① 用0.2mg/L 的“水产用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4 天。②治疗时用抗生素:可以用10mg/L的四环素或用10mg/L的土霉素浸泡病鱼。
赤皮病
【病原病因】于鳅体擦伤,水质恶化。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体表充血发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充血并烂掉;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
【流行情况】全年均有流行。
【诊断方法】根据体表炎症和体色诊断。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机械损伤史也有助于该的诊断。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l g痢特灵或漂白粉全池泼洒,或用环丙沙星拌料投喂,每千克泥鳅用药10-15mg。
出血病
【病原病因】该病由综合因素诱发,具体由哪种细菌引起有待证实。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内脏也有出血,患病多为群发或爆发,呈败血症现象。
【流行情况】早春至10月易发。
【诊断方法】根据患病鱼体表充血、出血等症状诊断【防治】用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全池泼沙,或每千克泥鳅使用10-15mg的环丙沙星拌料投喂。
肠炎病
【病原病因】由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肠壁充血发炎,腹部膨大,有红斑,体色变黑,肛门红肿,肠道紫红色,有黄色粘液。此病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流行情况】水温20℃以上易流行。 【诊断方法】根据病症可初步确诊。 【防治】犬齿泼洒漂白粉或口服呋喃唑酮。 打印病
【病原病因】嗜水气单胞杆菌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在肛门附近出现溃疡红斑。 【流行情况】流行于7-9月。
【防治】1g/m3的二氧化氯化浆全池泼洒。 烂鳃病
【病原病因】养殖密度大,水质差,鳅体感染柱状屈挠杆菌.引起鳃组织腐烂所致。
【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粘液,严重者“开天窗”。
【流行情况】水温15℃以上时均易发。 【防治】用漂白粉泼洒消毒或口服咈哌酸。 二、寄生虫病 杯体虫病
【病原病因】杯体虫引起【病症和病理变化】病鳅漂浮水面,游动吃力,状
似缺氧浮头。鱼体发黑,仔细观察可见其鳃盖后缘略发红,鳍条残损。刺激鳃丝黏液分泌增加,鳃丝水肿充血,血窦数量明显增加,大量虫体寄生时,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呼吸频率加快。
【流行情况】该病是由杯体虫附着在泥鳅的皮肤、鳃上引起的寄生虫病。全国各养鳅地区都有发生, 若大量寄生在体长1.5-2cm的鳅苗上,会造成鳅苗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寄主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以5-8 月较为普遍。
【诊断方法】取鳃丝制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吊钟状虫体附于鳃上。 【防治】①预防主要是在鳅种放养前用8mg/L 硫酸铜溶液浸洗15-20 分钟。②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0.7g 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
车轮虫病
【病原病因】由车轮虫寄生在泥鳅的体表及鳃部引起的寄生虫病。 【病症和病理变化】患病的泥鳅摄食量减少,影响鱼体生长;常出现白斑,甚至大面积变白。离群独游,行动迟缓、呆滞,呼吸吃力。严重时虫体密布体表及鳃部,治疗不及时会引起死亡。刚孵育不久的鳅苗感染严重时, 苗群沿池边绕游,狂躁不安,直至鳃部充血、皮肤溃烂而死。
【流行情况】在我国泥鳅养殖地区都有发生,流行于5-8月份。是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疾病之一。
【诊断方法】取病鳅的鳃片或刮取体表黏液,置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车轮状的虫体旋转游动。
【防治】①夏花鱼种下塘前用2%食盐溶液浸洗15 分钟, 视鱼种忍耐程度酌情增减时间;或用8mg/L 硫酸铜溶液浸洗20-30 分钟进行鱼体消毒。
②治疗时每立方米水体用0.7g 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连用2 天。③每100m2 面用苦楝新鲜枝叶5kg 煎水后全池遍洒。
侧殖吸虫病(俗称“闭口病”)
【病原病因】日本侧殖吸虫、东方侧殖吸虫引起【病症和病理变化】患病鳅苗闭口不食,生长停滞,游动无力。群集下风口,俗称“闭口病”。解剖病鱼,可见吸虫充塞肠道,前肠部尤为密集,肠内无食。
【流行情况】全国均有流行,泥鳅是其主要终末宿主,但危害不严重。 【诊断方法】采集病鱼肠中的虫体,染色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鉴定, 也可用显微镜进行活体观察。
【防治】①生石灰清塘,以杀灭螺蛳;②鱼种患病后,可用晶体敌百虫0.2mg/L全池泼洒。
毛线吸虫病
【病原病因】毛线吸虫球入泥鳅肠道引起。
【病症和病理变化】患病泥鳅,大量寄生虫充满肠道,造成泥鳅消瘦,并伴有水膨胀病,严重者死亡。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当年鱼种。
【诊断方法】刮去泥鳅肠道内容物,制片镜检可见虫体,即可进行诊断。 【防治】①泥鳅入池前,先用生石灰遍撒消毒。②发病后,可按每50Kg 泥鳅用5g 晶体敌百虫拌入1.5Kg 豆粉饼内, 做成绿豆大小的药丸投喂。③每立方米水体用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