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鲁科教2020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三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24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国内战争的破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西方国家的封锁

【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和实物配给制,导致人们生活困难,故选C;苏俄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的,排除A;据所学可知,国内战争1920年已经结束,排除 B;材料“农业总产量”下降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都是国内经济状况,其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 D。

2.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 (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

【解析】选C。题干反映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年里做了三次调整而适应形势需要,故选C;固定的粮食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排除A;集体农庄下反映的斯大林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忽视农业发展,排除B;苏俄(联)的政策调整是形势使然,排除D。

3.有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该学者提到的这一政策 ( ) A.针对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的国情 B.使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地位确立 C.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 D.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1 -

【解析】选B。据题干未提及民族矛盾尖锐的史实,且民族矛盾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据题干中“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推知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正确;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地位的应该是十月革命后的,故C错误;题干中“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推知当时共产主义原则超越了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故D错误。

4.(2020·银川模拟)威廉·麦克尼尔在《世界史》中称:“列宁的反应就是1921年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等。’”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 ) A.坚持公有制为主导 B.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D.一定程度上恢复市场机制

【解析】选D。据题干中“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以恢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故选D;由题干中“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强调发挥私有制的作用,排除A;由题干中“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等’”可知,新经济政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排除B;新经济政策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排除C。

5.(2020·湛江模拟)在苏俄(联)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苏俄(联)党的领导核心以至普通党员中有许多人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转入进攻。在这种强烈要求下,列宁宣布停止退却,转入进攻。在此后的年代里,要求进攻的呼声不但没有消停,反而越来越强烈。这反映出

( )

A.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 C.列宁的经济思想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D.新经济政策不符合苏俄(联)的国情

【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苏俄(联)国情提出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克服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从材料中得知,苏俄(联)领导核心逐步把这一正确的道路边缘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故选B;苏俄(联)想要停止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布尔什维克党“认

- 2 -

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要求转入进攻”,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排除A;材料“许多人认为退却的目的已经达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列宁的经济思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排除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联)国情提出的,是符合国情的,排除D。

6.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他的观点 ( ) A.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 B.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C.坚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走集体化道路 D.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

【解析】选D。题干中“布哈林认为苏联长期内将是一种落后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主张苏联应该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推知当时还有不同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声音,结合所学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可知应选D;有助于苏联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A;赫鲁晓夫改革认为苏联是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乃至是共产主义社会,排除B;苏联农业集体化排斥市场,排除C。

7.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 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 752个,拖拉机站7 064个, 新建铁路13 412千米,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 ( ) 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B.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借助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 D.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解析】选A。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成就。1929—1941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A;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7年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打断了第三个五年计划,排除C;苏联的成就取得不会受到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动,排除D。 【拓展延伸】“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教训 (1)影响

①积极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②消极方面:后期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 3 -

(2)教训

①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 A.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B.消除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解析】选C。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已经取消,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调整,但是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因此其弊端并未完全消除,故B错误;材料的做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市场经济的相关内容,故D错误。

9.(2020·昆明模拟)1927—1928年苏联国内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1928年1月,国家收购到的粮食仅为4.28亿普特,相当于1926年同期收购量的3/4。此现象 ( ) A.说明粮食生产总量大幅下降 B.加速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C.反映出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 D.宣告了新经济政策的失败

【解析】选B。据材料1927—1928年苏联遭遇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富农的破坏、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商品率低是主要原因,由此得出解决粮食收购危机服务工业化而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故选B;材料未体现粮食生产总量如何,排除A;国家收购到的粮食下降是因为国家农业政策摇摆不定和国家粮食收购价太低,这就打击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是材料的表象,排除C;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7年实施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材料不涉及,排除D。

10.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苏联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12倍,牛、猪、奶类、蛋类等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3—32倍,同时期的工业品批发价格则下降了38%。这说明当时苏联

- 4 -

( )

A.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B.工业发展势头迅猛 C.旧的体制未能打破 D.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解析】选D。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和工业品批发价格的下降,缩小了工农业的差距,故选D;收购价格的上升体现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排除A;工业品价格的下降不能反映势头迅猛,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计划和市场的问题,所以跟体制的打破无关,排除C。

11.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 ( )

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 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 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选C。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说明研究成果没有深入一线,没有与工业生产联系,故选C;材料“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声誉”说明科技进步,排除 A;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主要说明研究的范围局限,而不是功利化倾向,排除 B;材料主要涉及苏联科技研究而不是经济改革,排除 D。

12.(2020·日照模拟)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 ) 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苏联即将解体,改革已经无从谈起,故A错误;物价问题从来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故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经济改革出现较为激进

- 5 -

鲁科教2020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三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24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A.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国内战争的破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D.西方国家的封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1sod4t9tn4n7xz5eecp3x5if1klmb00aw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