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的教学功力提高了,促进了我校教学工作的开展。(4)强化科研,深化教改。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不惜一切力量投资购进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科研书刊,给教师创造集体研究、讨论学习的办公地点等,激发了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教师们能积极主动查找科研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努力投身于科研实验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五、充分利用学校考核和评估机制,促进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建立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引导教师树立新的质量观。在对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时,我们侧重考核的是学生巩固率、后进生的转化率,从制度上控制学校和教师歧视后进生,从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目的。充分发挥评优评先等激励功能,引导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地培养合格人才。“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县级名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表彰名额的分配,我们坚持面向一线教师倾斜。从评价机制上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六、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强化教育管理措施。
我们对“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即“品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给予了重点关注。我们制定了贫困学生转化计划,建立了贫困生档案,设立了登记表、花名册,建立并落实了“留守学生”、“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贫困学生”“单亲学生”、“品德行为有困难的学生”师生结队帮扶制度和措施,使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落到了实处。
但是,由于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复杂性,目前学校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诸多薄弱环节:
1、就发展方面而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存在“三大”。 1、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的扩张,规模的膨胀,人口的剧增,县城中小学教育发展很快,办学硬件、软件条件都有了巨大变化,办学规模成倍增长,优质教育资源向县城集聚趋势明显加快。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数量多、教学点多,规模小,效益低。有的学校硬件匮乏,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食堂、宿舍、运动场地等办学基本条件严重不足,旧危房尚未改造,新危房又不断出现,至于电脑、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等更是捉襟见肘;有的学校教师严重缺编,一些优秀教师不是孔雀东南飞,就是大雁向城飞,农村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必要的补充;有的学校管理松弛,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组织不够健全,领导不能以身作则,教师亦教亦农,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学生辍学现象严重,薄弱校日益增多,不少农村孩子从小学就开始进城读书,百姓不满情绪不断增大。
2、教育不正常竞争加大。由于应试教育思想作祟和教育评价制度不科学,引发县域间、乡镇间、校际间生源战越演越烈。有的学校,为了争抢优质生源,片面夸大宣传自己,贬低别人,互挖墙角、相互封闭、各自为战;有的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以损害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负担,学生苦不堪言。这种不正常竞争已蔓延到义务教育领域,严重干扰了义务教育划
片招生的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它败坏了教育风气,滋生了教育腐败。
3.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保障失衡加大。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共同构成整个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作为政府行为理应受到法律保障,特别是“两基”国检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施行,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加强。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办学主体上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在办学布局上的规划标准没有确定,在办学评价上的机制体制没有建立。特别是义务教育之前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不少农村尚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2、就教师方面而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存在“三重三轻”。 ①、重智育轻德育。现在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抓得紧,目标要求高,眼睛盯着重点学校,用成绩来评价学校教育;老师认为,成绩和指标任务才是“硬任务”,只要教学成绩好就行,导致开学时班主任工作难以安排;县局每年对各校的排名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会影响到学校今后的发展,学校领导很重视学校在全县的排名。这种学校拿成绩考评老师,老师拿成绩评价学生,县局拿指标衡量学校,家长拿成绩评价县局的格局,使每个与教育相关的人干起工作来都不得不先考虑成绩。而教育均衡发展是 “软任务”,搞得好坏,没法用标准来衡量。因此,学校都没有系统的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计划,没有老师坚持做细致深入的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只是当要教育均衡发展检查时,才忙着造材料,补“窟隆”的多。
②、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现在学生的道德水平有普遍下降的
趋势。虽然有95%的学生能熟记“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但真正乐意落实到行动上的却不多。像上下楼梯有故意破坏开关等设施的行为,做实验有随意偷拿物品的行为。我们学校开展的活动,主要也是以宣传教育为主,缺少实践活动。思品课也主要是进行记诵和分析,让学生得高分,以提高学生自身均衡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开展不够,导致学生自身不能均衡发展。
③、重防范轻教育。当前的社会氛围,使得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停留在表面上,“只求保险,不但风险”,把教育工作放在对学生的行为限制与防范上,不允许学生这样,不允许学生那样,缺少对学生应该怎样的教育。对学生的监督与检查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把原因分析透,把道理说充分。如果仅仅是“防”和“堵”,很容易与学生的意志形成对抗,造成“逆反”心理,结果是“防不胜防”,最后是“壅溃而川决”,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育均衡发展。
3、就教育管理工作方法而言,存在“三个不适应”。
一是教育管理考核体制不适宜。尽管素质教育已被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为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举措,并作为方针、政策,写入文件要求贯彻执行,但各地教育实际情况却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普高热、职教冷、生源大战、中小学择校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的教育行为。
二是缓慢的教育改革进程造成的不适宜。“高效课堂”改革作为推进义务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学校加大教育科研力
度,建立 以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校本教师培训为内容 的“高效课堂”改革推行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教者的急于求成的心态,急于看到改革成效,一旦改革效果不明显(最主要是学校升学率、学生成绩提高不大,甚至有可能暂时降低)。则很容易将改革放置,回到原来的教学范式中去,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改革的成效。
三是科学发展观滞后造成的不适宜。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更应讲道理。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周期性长,投入大,出成绩难。有的人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把教育优先发展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抓经济工作一手强,抓教育工作一手软。没有把教育工作与经济发展放在一起整体推进,更谈不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落实。教育整体上缺少科学规划、硬性指标、发展策略以及严格的奖惩措施等。
这些因素越来越改变着教育的本真,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诱发诸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标本兼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及其预算支出的刚性,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生人均的教育费逐年有所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的“三个增长”及时到位。确保全市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