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出海”:准备好了吗
本文转自科学网 【期刊名称】创新时代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2
Duang!农历新年前不久,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ACP1000)获阿根廷政府青睐,如果后续谈判顺利,该技术将首次在海外取得商业性成功。
从方家山百万千瓦级机组并网,到华龙一号走出国门,今年已是中国核工业发展60年、中国核电发展30年。经过几十年对核电站的运营和核电技术的研发后,当初的入门者现在开始向他国推销本土核电技术。
其实,我国核电在国外早有成果,但主要限于特定国家,或是更多扮演助手角色,2015年核电则被认为将在海内外迎来发展拐点。
获政策“大红包”
“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除了在本土建核电站以外,我们也很想走出去,在世界其他地方建核电站。”用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的话说:“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
除了经济效益,核电出口更具有战略意义。事实上,当你戳破手机屏也没抢到几分钱新年“红包”的时候,铁路、核电等重大装备出口已获国家政策“大红包”。
近几个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数次讨论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的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需求。这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重大机遇。
在机遇面前,我国的核电技术、核电装备是否已经准备就绪?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是否受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影响?
“核电项目的审批确实暂停了,我们对所有核电站进行了自检,近来也有审批重启的信号,而我国核电项目的建设和技术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韩晓平向记者分析表示,中国已经具备了核电站出口的整体能力。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也认为,从总体设计到核燃料、核装备的制造生产,我国已经在全产业链上作好了准备。
而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广核集团联手研发的华龙一号,通过吸收研发,已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对于备受关注的核电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向记者介绍,我国未发生过国际核事故分级在2级及2级以上的运行事件。
刘永则表示:“我国尽管目前核电装机总量相对不算大,但一直把安全放在重要地位。截至目前,中国核安全比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要好得多。”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更是执行了最高安全标准。
竞争优势:成本低、性价比高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尽管核能工业科技含量高、系统复杂、研发周期长、投资巨大,只有少数大国可参与并主导全世界核能的发展和产业化,但显然,想要品尝大蛋糕的不只有中国。俄罗斯的核电和核能合作甚至已经成了其领导人出访时必打的一张王牌。
实际上,在面对国际级选手时中国企业也遭遇了多次失败。
曾经在土耳其竞标核电站项目时,中国企业终不敌日本三菱重工和法国阿海珐联手设计的反应堆。中广核和国家核电公司也在英国“地平线”核电项目中惜败日本日立集团。
在此前已获得的海外核电项目中,中国企业大多扮演着资金输出者的角色。 然而,中国核电拥有独特优势。“由于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作支撑,我国核电建设的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与国际同等安全型号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中广核董事长贺禹曾对媒体表示。
“核电‘走出去’,离不开核电设备制造能力的支撑。”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介绍,一个核电站大约有6.5万台套主、辅设备,不仅数量大,而且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
贺禹指出,我国核电装备企业的研发能力、制造水平、管理工艺等都有了质的提升,关键设备都能自主研制,不仅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并已成为最重要的核电装备生产国之一。
在技术方面,韩晓平认为我国一直在学习、消化、吸收他国经验并再创新,是博采众家之长,“持开放态度就是我们的优势”。
而在核电站的整体建设上,目前我国在建机组近30台,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的42%,规模全球第一。“核电建设绝对是实践出真知。”中国核建总经理王寿君表示,经历30多年未曾间断的建设过程,“目前我们以成熟的、经得起试验验证的工艺和技术,在核岛建设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和主导地位。” 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的核电技术、装备制造,以及设计、施工、运营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