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谈中国诗 钱钟书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比较差,本文又有许多诗歌在里面,学生理解起来更难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流程:

一、导语设计

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 那么欧洲人呢? (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 (比较思维)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

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走进作者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 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

(一)中国诗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二)详细解说中国诗的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四)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

纵观全篇,《谈中国诗》此文的结论是: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即“中外相通”。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举例说得那样,“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五)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最后一段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在作总结,得出文章的结论——“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指出了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六)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字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由此可见:中外诗歌吗,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四、精读 探究

1、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说说它们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异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

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反复无常的激情!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 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

现在哪儿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

有一样东西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钱钟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1dwr9bntx1jxus0hkxz44s0w0d4ij00w7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