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Chapter 1- Chapter 2- Chapter 3- Chapter 4- Chapter 5- Chapter 6- Chapter 7- Chapter-8-
气象资料及其表示方法 选择最大信息的预报因子 气候稳定性检验 气候趋势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 多元线性回归 逐步回归
气象变量场时空结构分离
复习题:
方法对气象(气候)样本进行
1、 气象统计预报是利用 统计学 分析来估计和推测
总体
的规律性。
2、 突变可分为: 均值突变、变率突变、趋势突变 。
3、 气候统计诊断分析与天气统计诊断分析的不同点是研究对象不同, 一个是(气候特征),一个是(天气特征)。相同点是数据资料都 必须是(长时间)的观测数据。
4、 ()需要对结论进行一系列的推断,分析结论的可信程度以及 是否为因果关系。 A统计分析;
B 统计诊断;
5、 采用统计诊断的方法研究天气、气候现象,可以用于哪些方面
( )<多选>。
A 了解区域性或者全球性天气、 气候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规律 及异常程度;
B 探索气候变量及其与其它物理因素之间的联系;
C 对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变化状况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诊断, 为改进 模式提供线索和指导;
6、对天气、气候现象进行统计诊断分析, 一般分为四步。 首先,( ); 其次,( );再次,( );最后,( )。
A科学综合和诊断;B选择诊断方法;C资料预处理;D收集资料; 7、 气候统计预测,一般分为四步。首先,( ( );最后,( )。
A建立统计模型; B统计检验; C预测结论;D收集资料;
8、 统计预测模型在利用大量( )观测资料对气候系统内部或与其 它变量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的,用于对( ) 状态进行估计。 在这一预测过程中, 假设气候变化的成因和物理机制 至少在( )期间与( )期间一致;气候系统保持稳定。 A过去;B未来;C预测;D观测;
9、 气候统计预测过程主要由以下 4 个要素构成: 1、( ),例如: 夏季降水量, 8 月份高温日数、暴雨日数; 2、( ),通常为从某 些统计上显著相关的预报因子群提取的有效信息;
3、( ),根据 );其次,( ); 再次,
数据性质、预测对象和预测因子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预测模型; 4、 ( ),对未来气候变化状态时间、 空间、数量、性质等方面的预测。 A预测技术; B预测依据; C预测结果;D预测对象;
10、气象统计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 )、多要素气象资料。例如: 1950-2016 年南京 7 月份高温日数,属于( )气象资料;例如某气 象站 7 月份日降水量与 08时相对湿度,属于( )气象资料。
A 单要素; B 多要素;
11、根据预报(或预测、预估)对象的时间尺度可以进行如下划分: 1、( ),小于 10 天; 2、( ),10-30 天;3、( ),月、季、 年; 4、( ),年代际或更长。
A 天气预报; B 延伸期预测; C 气候预测; D 气候变化预估;
12、( )是要素总体数学期望的一个估计,反映了该要素的平均 (气候)状况;( )是将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 的那个数,表征变量的中心趋势;( )是要素(变量)值中出现 次数最多的那个数,表征最容易发生的情况。( )是变量小于某 上限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A 平均值; B
中位数; C
众 数
; 56
D 累积 频率;
(1,3,3,
13、观测序列为 3, 中位数是( ) ,众数是( A 3 ; B 5 ;
,平均值是( ),
, , 7,8,9)
)
C 6 ; D 7 ;
(1,3,3,567,8,
14、观测序列为 3, , , 18)
,平均值是 ( ),
中位数是( ) ,众数是(
)
A 3 ; B 5 ; C 6 ; D 7 ;
15、甲地区 12月份气温的均方差(标准差)为 1.75 ,1 月份气温均 方差为 1.09。 乙地区 12 月份气温的均方差(标准差)为 1.61 ,1 月份气温均方差为 2.03 。对甲地区来说,( )月份气温变化幅度 较大;对乙地区来说, ( )月份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就 12 月份而 言,( )地区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A 甲; B 乙; C 12 ; D 1 ;
16、累积频率是变量小于某上限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观测序列为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