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 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 从
大量的翻译实践来看这类翻译原则基本上是正确的,在翻译实践中也是可行的,但其缺点是执行起来让人感到过于笼统和抽象,且人们对它的理解或阐释往往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怎样协调好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常常让人棘手难办。
以美学为取向的翻译原则(the aesthetic-orien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这类翻译原则主要为文学翻译家所提倡。如美国的意象派诗人庞德(Ezra Pound,1885-1975),我国的傅雷、钱钟书和许渊冲。其中,傅雷 提出了重“神似”,钱钟书提出文学翻译的标准时“化”一种境界。傅雷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许渊冲提倡文学翻译要做到\意美、音美、形美\form),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译出了举世公认的优秀文学译作。这里必须指出,美学取向的翻译原则多适合于文学翻译;以此指导翻译实践的确产生了不少精彩的文学译作。但是,该原则对于不少人来说显得过于\高深\和\抽象\,同时也不太适合用来指导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
在西方的有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学者亚历山大·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7-1814)。他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四.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大体上分理解、表达和校核这三个方面。
广义理解指对原文作者的个人、原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内容以及原文读者对该作品的反映。狭义的理解仅指对原作文本的理解。在翻译中为了透彻理解原文,必须注意一下几点,一理解语言现象,二理解逻辑关系,三理解原文所涉及的事物。
表达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以及对译文语言的修养程度。介绍两种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祖国的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2.意译
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如: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 不必担心太早。(不必自寻烦恼) 直译“到了桥边才过桥”令人费解。
五、英汉两种语言对比
1.英汉语言历史比较
全世界语言共分七大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的历史起源于第五世纪中叶朱特人、撒克逊人及盎格鲁人的入侵,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英语是拼音文字。由于外来的侵略,英语是欧洲语言中变化最大,词汇成分最复杂,词汇量最丰富的一种语言。《牛津英语词典》有古英语、现代英语的词和成语共40多万条。也有少数学者估计,英语词汇总量是100万个以上。
汉语历史较英语历史长得很,汉语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汉字经历过许多变迁: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由单纯表意向部分表音方向发展。但汉语的特点没有变,它仍然是表意文字。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 2、英汉语言本质比较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俄语是综合型语言,英语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而汉语却是分析型为主的语言。
所谓综合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主要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格、数、时等)。所谓分析型语言,是指这种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表示。如在汉语中,如果孤零零来看,“学习”,很难判断是名词,还是动词,或是形容词。但在下列片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其词性:“政治学习”(the study of politics);“学习政治”(to study politics)。可见汉语词性往往要通过它在句子中的词序或位置加以判别。可以说词序在汉语里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试比较:
三天读一本书。一本书读三天。 一会儿再说。再说一会儿。 屡战屡胜。屡败屡战。
英语则是从综合型向分析型语言发展的语言。如英语book表示书的单数;books则表示书的复数。英语陈述句中现在时态单数第三人称(third person singular)要加s;或借助错根形式表示时态(tense),如go-went-gone等。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
I am writing a letter.(综合型) 我正在写信。 I wrote a letter yesterday.(综合型) 我昨天写了信。 I have written a letter.(综合型) 我已写了信。 I shall write a letter tomorrow.(分析型) 我昨天写信。
同样都是行为动词“写”字,汉语只用一个“写”字,英语只有第四句用原形“write“,其余一至三句都用不同的词形变化还表示“正在”、“写了”,“已经写了”。汉语“写”本身没有词形变化或时间观念,只能借助助词、副词或上下文来表示时间观念。 3、英汉句子结构比较
(一) 英汉句子结构最主要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因此,英语结构紧凑严密;汉语结构简练明快。英语句子好比一棵参天大树,一串葡萄,一串珍珠,一树荔枝。而汉语句子好比一根竹子,一盘珠子,一江波涛。著名汉语学家王力教授说过:“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富有弹性。……所以中国语法以达意为主。”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写文章往往化整为零。
具体来说,在英语句子中,主干结构突出,即主谓机制突出,名词,尤其是抽象名词(abstract noun)用得多,介词(preposition)也用得多;英语表达复杂思想时,往往开门见山,然后借助英语特有词汇关系代词(relative pronoun),进行空间搭架,把各个子句(clause)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串葡萄似的句子。主干可能很短,上面却结着累累果实。
(二) 英语句子中,名词与介词占优势 (三) 汉语句子中,动词占优势 (四).英汉句子重心比较
在复合句子中,英语的主句为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而汉语则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将主要部分放在句尾,形成后重心。例如:
Nothing has happened since we parted. 自我们别后没发生什么事情。
I went out for a walk after I had my dinner. 晚饭后我出去散步。
He has to stay at home because he is ill. 他病了只得呆在家里。 4、英汉语态比较
由于英文文章常用被动语态,因此英美语言学家都强调写作时多用主动语态。他们认为主动语比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