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着。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可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地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所作的描述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事实上,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生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区别和联系:
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
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质的运动,而是人的机体,首先是人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活动过程或运动。人离开脑就不存在心理活动。无脑的或患
有脑缺陷的婴儿不能发展或不能健全发展心理。人脑的不同区域有相对的分工,各具有不同的作用。某一区域的损伤或病变会招致与之相应的心理活动的紊乱以至丧失。儿童心理的发展非单纯决定于却依存于机体特别是脑的发展。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它们之间的联结,它们的分子组成,以及脑中的各种化学物质,都与特定的心理现象有关。
人的机体是一个整体,人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但人脑的活动是与机体的其他部分的活动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心理活动还与体液有关。人认识世界还有赖于内外感受器官的特异传入神经冲动。人脑要保持工作状态也有赖于非特异的传入神经冲动。丧失了大多数外围感官的人会长期陷于睡眠状态。人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认识客观世界,也改变客观世界,而心理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或反应。人能作用于周围环境,就是以其主现见之于客观的行动过程。这个过程实现的一个前提是心理过程如思维、意向等的内部物质变化。通过肌肉活动而见之于客观的行动,客观物质化了的行动才能给客观环境以影响。常见的行动包括广大的范围,都是借助于人的机体的肌肉活动,诸如发声、表情、动作,特别是人手的动作等。手既是认识的器官,也是改变物质世界的主要器官。人类机体某一部分的丧失,将导致心理的相应变化。后天聋者渐次变哑;后天盲者关于客观世界的视觉表象以及截肢者关于被截肢体的表象,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内。所以,说心理的物质基础是人的整个机体更合乎逻辑。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密切,经常生病的人,心理变化异常,爱发脾气、爱责怪别人、自怨自哀;而身体健康的人,则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与人相处融洽,
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交互影响着的,
心理和生理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有人做了一些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有90%的人认为心理健康重要,但只有5%左右的人阅读过有关心理方面的书,换句话说,只有5%的人对心理健康有所了解。这个数字实在是太惊人了。当我们上街做调查的时候,我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被调查的人看完我们的调查内容时,对我们摇摇头说:“这填了也没用,我们不相信。”之类的话表示拒绝。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想法,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他们这么说必然是经历过什么了。如果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能更上一个台阶的话,也许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大家的心理健康意识会增强。
1、生理是心理的物质基础,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必将会影响心理。在医学上,很多生理疾病,从感冒到癌症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有关。如果心理压力不严重,只可能引起当时人失眠、多梦。当在较严重的压力状态下,可能出现认知活动失调,如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判断失误和思维紊乱等,可能出现情绪失调,如出现焦虑、忧郁、愤怒、恐惧等比较强烈的疯狂情绪和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在众多病患中,有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上疾病的10%左右,而间接导致的却在一半以上。在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除了用药物治疗,心理因素占了35%。
比如人们生了病,自然而然心情就不好。一个人一旦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没有食欲。长时间失眠会造成身体消瘦,这些都是心理影响生理层面的例子
2、心理会反作用于生理,人的心理发展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变化。比如心理不严重焦虑,有可能会得胃溃疡。大脑是身体的最高司令官,掌管着全身上下的“朝政大
权” ,但同时大脑也是心理的中心,一旦心理发生紊乱就会牵连到生理,表现为,胃胀,便秘,心跳加速等等。因为心理发生了变化,掌管全身上下的植物神经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表现为心理变化过渡到生理影响。
另外,病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例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或抑郁状态下,由于体内激素分泌、肌肉紧张度等的变化,会导致免疫系统难以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时人的抵抗力就会下降,疾病也会趁虚而入。这也正是为什么那些情绪不好的人容易得感染性疾病,为什么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容易患癌症,为什么肥胖的人容易患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所在。例如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的生理功能是分泌甲状腺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如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速,就会引起个体产生紧张性心理反应,如情绪易激动,注意分散,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妄想和幻觉;相反,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作用减慢,个体心理的智能活动就会减慢,反应迟滞,记忆减退,思维缓慢,常会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否定性的心理状态。这表明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任何生理病变,都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
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保持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