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5)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意义是( )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3.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C。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4.在科学认识中,意识的“超前反映”更为突出,这里称之为“超前反映”的意思主要是指( ) A。意识活动的对象性 B。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C。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D。意识活动的自控性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外在物质世界的反映。具体来说,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质的区别: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物质和意识也存在密切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意识能够达到对物质的正确反映;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富口袋”指创造物质财富;“富脑袋”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党的方针政策等。“富脑袋”对创造物质财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体现了精神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说明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选项B正确。选项AD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原理背道而驰,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选项C混淆了物质和精神的本质区别,也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是,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
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的认识。
社会规律的特点在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