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生态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的前沿思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教学效益的确定,良好模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随着人们对教育真谛认识的不断追寻和探究的深层化,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也随之从传统走向现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计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我们积极进行“绿色教育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探讨,积极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一、第一课堂:以教室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创立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1)执行“三三制活动课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三三制”,即一节课上教师引导讲授的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展示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学生反馈拓展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
(2)实施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①课程预习,激活经验。预习不仅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也是连接课堂内外的桥梁和纽带。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在呈现知识上发生巨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教学环境,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上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这就要有效的利用好课程预习,激活已有的知识生活等经验,让学生带着准备而来,带着胸有成竹而来,带着验证的渴望而来。
②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能激发小学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语言描绘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电脑模拟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歌曲渲染情境等多种途径。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离不开已有的生活经验。
③目标导向,明确基点。教师紧扣课标,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方向性明确,课堂目标达成度就会大大增强,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点整体把握,让学生对内容整体感知;引发疑问,突破重难点。发挥教师在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④合作学习,交流体验。这是一节课重要环节,强调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平等的参与其中。学生对学习内容可以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在遇到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解疑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出或生成问题;围绕问题提出和形成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学生进行成果展示。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在实施时总感觉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3、发展学生自主能力。4、善察学生合作需要。5、共同锁定合作目标。6、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解决问题的对策:a、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学习目标的实现。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老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
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b、选择好可供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切入点。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既注意要有一定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既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c、教师积极参与,掌握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作用。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d、重视提高课前预习质量。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学性,课前不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师对学生预习要加强指导,使学生重视预习,掌握预习要领。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合作学习的意义愈显重要。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个人独立学习都是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要因学习进程与内容需要灵活安排,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更高。
⑤反馈拓展,深化理解。反馈拓展要体现系统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络网,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同时也可以设计些发展练习,主要
是发展学生智力。这一层次为难度较大,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在课堂上做到“三不讲”:即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学生未讲之前教师不讲。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对话,用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语气、眼神来期待、激励和调动学生,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引导、点拨、激励作用。 ②教师要激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三能动”:即能动脑想,能动口说、能动手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训练提高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
③扎实搞好预习工作,做到“三有”:即课课要有预习提纲;学生要有预习时间;教师要对学生预习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把预习环节落到实处,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④加强学习小组管理。各班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特点组建4-6人学习小组,选定组长,编定序号。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开展小组学习竞赛,引导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发展自己,在别人的帮助下提高自己,享受到合作的快乐,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⑤突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更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因此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展示活动,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演讲、质疑、演板、讲解、辩论等课堂展示学习活动。我们要求每节课上参与展示活动的人数不得少于本班学生的三分之一,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把握机遇,在展示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上进的精神品质。
⑥搞好反馈检测。教学反馈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当堂反馈:在学生课堂学习展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小结、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力争“堂堂过关”;二是章节过关测试:教师在完成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后,用随堂测试的方法进行过关测试。三是由年级组
织周周清测试,让学生通过反馈测试,分析原因,明确得失,扬长补短,改进提高。
“三三制”不仅对师生教与学的时间作了规定,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教师学生的课堂定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第二课堂:以学校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课堂。
(1)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写字、计算、单词背诵、语文积累等竞赛活动,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每月检查班级学生的读书情况;开展“好书伴我成长”征文比赛活动;进行“学生读书之星”申报评比活动;举行学生诵读比赛;进行阅读反馈情况调查,随机抽取学生,了解阅读情况;举行了“古诗”诵读活动等。 三、第三课堂:以社会为教育教学主阵地的课堂。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可用人才,书本知识既来源于社会又高于社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广博的第三课堂。学习是教育宗旨的应有之义。因此,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绿草荡”、走进养殖实验基地、参与环保等公益行动,借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感恩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主人翁的意识。
总之,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树立大课堂观念,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第二、第三课堂为辅,把三个课堂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要更多的运用发现法、诱导法、讨论法、激励法、实验法等多种符合课改理念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民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
(三)研究生态课堂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愿学、乐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1)由传统的重’教”转变到重“学”上来。强化集体备课。每周给每个学科组设立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所制定的学案设计要交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审核后方可供全年级使用。 (2)改变传统的学习单元模式,建立学习小组。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3)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在实验中不断完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4)强调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就是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5)强调探究问题: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强调训练检测,注重能力培养: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重视实验操作,重视课后的学生学习反思和教师教学后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