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不可能唤醒迷失的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惩罚不可能唤醒迷失的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提要:孩子有千万个,个性也有千万种,教育方法也有千万种,但我觉得出发点只有一个:尊重、理解孩子,从孩子角度看问题
房地产资料
惩罚不可能唤醒迷失的心灵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对于严师、严父,没有人会想到那是应该指责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感动:有位母亲,她有一个不太机灵又有点调皮的儿子。儿子上幼儿园时,老师对孩子的母亲说,你的孩子坐不下来,又常常打架,要好好批评教育。母亲回家拉着孩子的手回家时,儿子问妈妈老师跟你说了什么,妈妈笑着说,老师说了,你在学校表现很好,如果能安静地坐下来上课就更不错。上小学时,老师在家长会对这位母亲说,你的孩子也许智力有点问题,建议找医生测测。母亲听了心里很难过,当天晚上,儿子问母亲,老师说了些什么时,母亲说,这次你考试52名,只要稍努力,下次你的进步一定是全班最大的……最后,这位母亲培养出一个清华大学生。
我常常在想,为人师和为人母若能拥有这样的心,教育能不成功吗?
我们常常呼唤素质教育,但评价的标准却几乎只有分数,对一个班如此,对一个学校如此。这让我们的学生自然以分数衡量自己。我们的家长以分数衡量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疑是每个家长的殷切希望。可往往家长只看重学习,而不去重视孩子的素质与能力。在我们身边,“好”“坏”倒置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个品行低劣、素质低下、自私自利而拥有优异成绩的孩子,在许多家长眼中,他就是榜样,就是美谈,就是“名副其实”的“好孩子”。而品行端正,乐于助人,却没有优异成绩的孩子,则会成为家长眼中“一无是处”的“坏孩子”。可惜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高分人群,也许他们学习却是有困难,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自尊心自然荡然无存。作为教师,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孩子呢? 上课分心,惩罚。 没做作业,惩罚。 考试不及格,惩罚。 违法纪律,惩罚。
但是,惩罚能唤起自我教育吗?
有时候,教师批评犯错误的学生,也许孩子还当场哭了,可悲的是教师还误以为那是认错的反省的表现。其实,也许学生此时是因为愤怒而流泪,又或许是因为憎恨而流泪。流泪过后,没有正确的思想辅导,还回来的是一种稚气的报复。甚至以为自我放弃就是报复教师的最好方法。叛逆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
迷失的心灵需要的是理解与平等,需要的是关爱和尊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骄傲,也有属于自己的失败。我想告诉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多一点时间来沟通。我想告诉所有的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只要我们心存理想,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有波澜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给孩子一定空间,请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吧!我理解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身发展也很重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又何必强求在一座独木桥上拼命挤呢?许多孩子拥有某方面的天赋,可家长并不让其充分发挥,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地去“塑造”孩子,非要考大学不可。孩子成长到底选择哪条路?这个问题不是家长标新立异就可决定的,而是孩子的个性所决定。一位大学毕业生爱上了擦皮鞋,于是在街头干起了许多人都认为羞辱的行当。可数年以后,他却成了这行中的顶尖人物,并拥有了世界首个擦鞋公司。找一条适合孩子发展
的路,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吧!
孩子有千万个,个性也有千万种,教育方法也有千万种,但我觉得出发点只有一个:尊重、理解孩子,从孩子角度看问题,在教育过程中不用有色眼睛看孩子,时常去听听每位孩子的心声,这是教育的秘诀。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懂得,有些原则必须坚持,譬如授以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些“原则”不能固守,譬如“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有时候我们也许是学生的学生。严师未必出高徒。
房地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