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BC的中点M,连接OM、ME.
在ABC中,O是AB的中点,M是BC的中点,
? OM ∥AC,AC?平面EMO ,MO?平面EMO ,故AC∥ 平面EMO
在直角梯形BCDE中, DECB,且DE?CM,
∴四边形MCDE是平行四边形,? EM ∥ CD ,同理 CD ∥平面EMO 又 CD ?AC=C,故平面EMO ∥平面ACD, 又
EO?平面EMO,? EO∥平面ACD.
AB是圆O的直径,点C是圆O上异于A、B的一点,
(2)
?AC?BC
又∵平面BCDE?平面ABC,平面BCDE?平面ABC?BC
?AC?平面BCDE,
可得AC是三棱锥A?BDE的高线. 在直角梯形BCDE中,S△BDE?11DE?CD??2?3?3. 2211S△ABD?h?S△EBD?AC 33设E到平面ABD的距离为h,则VE?ABD?VA?EBD,即由已知得AB?5,BD?5,AD?32, 由余弦定理易知:cos?ABD?161341 ,则S△ABD?AB?BDsin?ABD?2522解得h?641641 ,即点E到平面ABD的距离为4141641. 41故答案为:【点睛】
考查线面平行的判定和利用等体积法求距离的方法,是中档题. 18.(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椭圆C:
的离心率为,连接椭圆四个顶点形成的四
边形面积为4.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过点A(1,0)的直线与椭圆C交于点M, N,设P为椭圆上一点,且
O为
坐标原点,当时,求t的取值范围.
【答案】(1)【解析】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能力、计算能力.第一问,先利用离心率、
、四边形的面积
列出方程,解出a和b的值,从而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第二问,讨论直线MN的斜率是否存在,当直线MN的斜率存在时,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参,利用韦达定理,得到
、
,利用
列出方程,解出,代入到椭圆上,得到的值,再利用,计算
出的范围,代入到的表达式中,得到t的取值范围.
试题解析:(1),,即.
又,.
∴椭圆C的标准方程为.
(2)由题意知,当直线MN斜率存在时, 设直线方程为
,
,
联立方程
因为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 所以
消去y得,
恒成立,
,
又,
因为点P在椭圆
上,所以
,
即,
又,
即,整理得:,
化简得:,解得或(舍),
,即.
当直线MN的斜率不存在时,,此时,
.
考点: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19.在一次电视节目的答题游戏中,题型为选择题,只有“A”和“B”两种结果,其中某选手选择正确的概率为p,选择错误的概率为q,若选择正确则加1分,选择错误则减1分,现记“该选手答完n道题后总得分为Sn”. (1)当p?q?1时,记??S3,求?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2(2)当p?1223,4?的概率. ,q?时,求S8?2且Si?0?i?1,,3380 2187【答案】(1)见解析,0(2)【解析】 【分析】
(1)??S3即该选手答完3道题后总得分,可能出现的情况为3道题都答对,答对2道答错1道,答对1道答错2道,3道题都答错,进而求解即可;
(2)当S8?2时,即答完8题后,正确的题数为5题,错误的题数是3题,又Si?0(i?1,2,3,4),则第一题答
对,第二题第三题至少有一道答对,进而求解. 【详解】
解:(1)?的取值可能为?3,?1,1,3,又因为p?q?1, 2?1?1?1?1故P(???3)????,P(??3)????, ?2?8?2?81?1?31?1?3P(???1)?C?????,P(??1)?C32?????,
2?2?82?2?8232233所以?的分布列为:
? P ?3 1 8?1 3 81 3 83 1 8所以E(?)?(?3)?1331?(?1)???3??0 8888(2)当S8?2时,即答完8题后,正确的题数为5题,错误的题数是3题, 又已知Si?0(i?1,2,3,4),第一题答对,
若第二题回答正确,则其余6题可任意答对3题;
若第二题回答错误,第三题回答正确,则后5题可任意答对题,
?1?此时的概率为P?C?C????3??3635?580?2?30?880). ????8?7(或
218733?3?3【点睛】
本题考查二项分布的分布列及期望,考查数据处理能力,考查分类讨论思想.
20.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2BC?2AA1?4,E为A1D1的中点,N为BC的中点,M为线段C1D1上一点,且满足MC1?1D1C1,F为MC的中点. 4
(1)求证:EF//平面A1DC;
?F的余弦值. (2)求二面角N?AC1【答案】(1)证明见解析(2)?270 35【解析】 【分析】
(1)解法一: 作D1D的中点H,连接EH,FH.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证得EH//A1D,利用梯形中位线证得FH//CD,由此证得平面A1DC//平面EHF,进而证得EF//平面A1DC.解法二: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证明直线EF的方向向量和平面A1DC的法向量垂直,证得EF//平面A1DC.
?F的余弦值. (2)利用平面A1CN和平面A1FC法向量,计算出二面角N?AC1【详解】
(1)法一:作D1D的中点H,连接EH,FH.又E为A1D1的中点,∴EH为?A1DD1的中位线,∴EH//A1D,又F为MC的中点,∴FH为梯形D1DCM的中位线,∴FH//CD,在平面A1DC中,
A1DCD?D,在平面EHF中,EH∴EF//平面A1DC.
FH?H,∴平面A1DC//平面EHF,又EF?平面EHF,
另解:(法二)∵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DA,DC,DD1两两互相垂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如图所示,
则D(0,0,0),A(2,0,0),B(2,4,0),
C(0,4,0),D1(0,0,2),A1(2,0,2),
B1(2,4,2),C1(0,4,2),E(1,0,2),
?7?N(1,4,0),M(0,3,2),F?0,,1?.
?2?(1)设平面A1DC的一个法向量为m?(x,y,z),
??(x,y,z)?(?2,0,?2)?0?x?z?0?m?A1D?0????则?,
(x,y,z)?(?2,4,?2)?0x?2y?z?0m?AC?0???1?7??EF??1,,?1?, y?0.∴m?(1,0,?1),又令x?1,则z??1,?2??∵EF?m?0,EF?m,又EF?平面A1DC,EF//平面A1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