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诗史上的烈士——屈原(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莫砺锋:诗史上的烈士——屈原(上)

刘旦宅《屈原诗意图》

1以生命铸成一首诗

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辨骚》篇,来论说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篇末不胜景仰地赞曰:“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其实我们也不妨反过来说:不有《离骚》,岂见屈原?在汉初的贾谊作赋祭吊屈原之前,屈原其人在任何文献记载中都不见踪影。后人完全是通过《离骚》等不朽诗篇才得以知道屈原,认识屈原的。《离骚》等作品是屈原用生命铸成的诗歌,它们引导我们跟随着诗人上下求索,它们是我们解读屈原生平及其心迹的可靠文本。 《离骚》的开篇是屈原自叙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结合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刘向《新序·节士》、王逸《楚辞章句》等史料以及后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得知这几句中包含着三个秘密:一是屈原出身高贵,他与楚国王室同族,都是五帝之一高阳氏颛顼的后裔。颛顼的后人开创了楚国,姓芈。传至楚武王,其子瑕食采邑于屈,子孙遂以屈为姓。所以屈氏与昭氏、景氏一样,都是楚国的同姓贵族。二是屈原生逢吉日良辰。楚威王元年(前339)的夏历正月初七,屈原降生人间(此取浦江清说。关于

屈原生年,历来歧说纷纭,其中较接近事实的说法有邹汉勋的前343年说,汤炳正的前342年说,郭沫若的前340年说等,详见郭维森《屈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60页)。

“摄提格”指“太岁在寅”的寅年,“孟陬”就是夏历正月(也即寅月),“庚寅”是该年正月的初七日。屈原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对于一个男子来说,那是一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三是屈原的父亲伯庸根据他初生时的气度,通过卦辞为他取了美好的名字:名为“正则”,字曰“灵均”(“正则”和“灵均”分别是“平”字和“原”字的隐语,

意即名平,字原。王夫之解说得很清楚:“平者,正之则也。原者,地之善而均平者也。隐其名而取其义,以属辞赋体然也。”详见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屈原赋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页)。

《离骚》和《惜往日》中简洁地叙说了屈原从政的主要经历:“初既与余成

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心纯庬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由于屈原的高贵出身和杰出才能,他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二十多岁就担任了“左徒”的要职,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仅次于“令尹”。左徒屈原既理内政,也管外交。他在内与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号令;对外则接待外宾,应对诸侯,成为楚怀王的肱股之臣。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争先恐后地进行变法。早在半个世纪以前,楚悼王就重用吴起进行变法。如今楚怀王也有变法图强的意愿,就把制订宪令的重任交给屈原。受命以后,屈原劳心焦思,精心起草。没想到草稿还没完成,却被妒贤忌能的上官大夫发现了。上官大夫一见屈原的草稿,就要抢过来看。屈原奉命制订宪令,本应保密,况且还在草稿阶段,就不肯让居心叵测的上官过目。于是上官大夫跑到楚怀王那儿进谗言,说屈原把朝廷颁布的新宪令都说成他自己的功劳,还宣称“非我莫能为也”。刚愎自用、不辨是非的楚怀王一听便怒火中烧,从此疏远了屈原。

屈原被免去了左徒的官职,改任“三闾大夫”。三闾大夫的主要职务是掌管昭、屈、景三个王族,并教育宗室子弟。这个职务相当于中原晋、鲁诸国的“公族大夫”,仍是朝廷重臣,但远不如左徒那么重要了。屈原降职以后,仍然忠心耿耿地恪守职责,一心要为国家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材。没想到宗室子弟们受到富贵的诱惑,往往见风使舵,转而投靠朝中的奸邪势力,这使屈原痛心疾首。《离骚》中对此三致意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兮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

兮,哀众芳之芜秽。”“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明刻本《楚辞》

仿佛是命运的有意作弄,赤心爱国的屈原偏偏生活在国家灾难接踵而至的多事之秋。战国时代,列国纷争,纵横捭阖,楚国也是逐鹿天下的一方诸侯。然而楚怀王志大才疏,性格多疑,在内政外交上总是举棋不定,在内常被谗臣宠妾所蒙骗,在外则屡受秦国的欺侮。于是忠而见疑、信而被谤便成为屈原的宿命。他先是被楚怀王猜疑、疏远,放逐到汉北。后又受顷襄王敌视、迫害,流放至江南。他在汉北写了《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既惸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

而不得。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他在离开郢都南迁时作《哀郢》说:“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及至流放沅湘,他的心情更加悲凉,乃作《涉江》曰:“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而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就这样,屈原的生命火焰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渐渐熄灭,楚国日益衰弱的形势更使他万念俱灰。顷襄王十六年(前283)夏历五月五日,屈原终于以投江自杀的激烈举动为生命画上句号(此从潘啸龙、赵逹夫之说。按:关于屈原的卒年,也是歧

说纷纭,主要的说法有林云铭的前288年说、郭沫若的前278年说、游国恩的前277年说等。详见潘啸龙《屈原与楚文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4—59页;赵逹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369—377页)。在怀抱砾石、自沉汨罗之前,屈

原写下了《渔父》和《怀沙》这两首绝命辞。《渔父》的前半部分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诗史上的烈士——屈原(上)

莫砺锋:诗史上的烈士——屈原(上)刘旦宅《屈原诗意图》1以生命铸成一首诗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辨骚》篇,来论说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篇末不胜景仰地赞曰:“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其实我们也不妨反过来说:不有《离骚》,岂见屈原?在汉初的贾谊作赋祭吊屈原之前,屈原其人在任何文献记载中都不见踪影。后人完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0qd15zw1z92i2p9mey92mdyx4233001cc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