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和思索的权利,因为他无力或者无法改变任何现实,不论是在父亲或是在世界面前他同样被忽略成一个发不出自己声音、听不到自己声音的抽象的生命符号。他在夹缝中通过那双深邃、忧郁、仿佛由于惧怕这个世界而极容易受伤的眼睛去洞悉外界的一切,他所看到的那个奇秒的、诡秘的、颠覆的、从未真切出现过的世界被灵动深刻的诉诸笔端,读者或惊讶于那个世界的不可言喻,或惊讶于卡夫卡想象的空前诡异,或惊讶于文本自身传达的多义和庞杂性。
卡夫卡是灵魂的笔者。他对待写作的态度智慧、谦谨、执拗、挑剔。他为确切还原出时光、记忆、人物、梦靥或者故事等在某一瞬间单独或者交叉撞击在内心的感觉而写作,为确切复制出他所遇见和预见某种生命个体的生存状况而写作,为了从自己满意的创作中获得那纯粹的珍异闪耀的快感而写作。卡夫卡生前名不经传的原因也与此有关——他仅为心灵而写作,仅为生命而写作。在卡夫卡的日记、至女友密莱娜以及挚交马克斯的书信中无数次提及自己对写作的理解和写作对于他来说的意义。他在1912年1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我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对写作的专注。当在我的这一有机体中清楚地显露出,写作是我气质中最能出成果的方向时,一切都朝它蜂拥而去,从而能博取在性生活、吃、喝、哲学思考、特别是音乐方面的乐趣的一切才能都荒废了。在所有这些方面我都已经干枯萎蔫了。这是必然的,因为我的理了理就其整体来说实在太少了,只有几种起来方能勉勉强强地位写作这一目的服务。这一目的当然不是我自动地、有意识地找到的,而是它自己产生的,现在只有办公室还在阻挠它,但这却是根本上的阻挠。”④他的作品在生前只发表了极少的一部分,并且他在遗嘱中郑重要求马克斯把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全部彻底销毁并且对于已发表过的作品永不再版。只是马克斯并未遵照卡夫卡的遗嘱而是精心整理卡夫卡的所有作品将其发表。这些著作包括卡夫卡三部均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以及七十余篇中短篇小说,如《变形记》、《地洞》、《乡村医生》等众多名篇,还包括不少书信、日记、寓言、箴言、随笔、剧本等等,它们都是了解卡夫卡的性格、经历,走进卡夫卡式的世界的珍贵资料。这位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为后世打开一扇通往神奇荒诞但不失永恒魅力领域的文学之门。自五十年代起,在欧美地区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卡夫卡热”,随后波及世界各国的文学界,卡夫卡的写作手法瞬间被越来越的作家模仿和借鉴。而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们对卡夫卡作品探讨的不断深入,毋容置疑,这位文学巨擘所折射的光辉将愈加璀璨夺目! ㈠、《城堡》的象征意义之——权利与个人
《城堡》写于卡夫卡生命的晚期1922年,它是堪称最完美的卡夫卡式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创作智慧与精髓。《城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无论是作品表层次的人物塑造、语言刻画、心理描写等方面,还是深层次的作品寓意及思想内涵等方面,都不同程度颠覆了于卡夫卡之前任何时代任何作家的小说创作手法。其颠覆性与多义乃至无解性是《城堡》影响力和文学
价值超凡的根本因素。《城堡》描绘了一个怪诞的、难以想象的人类生存空间,其人物和故事令读者瞠目结舌但又无从质疑其真实性。作者一字一墨如同静物素描那般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每个人物每瞬间微妙的表情,每个场景中不同个体的每次情绪起伏,读者仿佛在欣赏一场被放慢速度播放的单调乏味但却引人入胜电影,书外的人完全被带入那个与现实世界迥异的空间,读者都狐疑的张望着村子里各种各样行为怪异的人,极想发问寻找到令自己迷惑不解然而影像模糊不确定的问题的答案,但无法开口,似乎怕打破村里人喧嚣的肃静。读者介于《城堡》和现实之间,而《城堡》的颠覆性和非逻辑性让我们难以完全忘记自己而扮演村子的一员,但卡夫卡的描述使我们好奇,我们如同K一样渴望进入那奇异的地方。但是对两个世界都深信不疑的我们只能在村子中扮演失声的没有身份的观望者,因为字里行间亲眼看到K心血的白白流失,我们不想悲剧复演,重要的是我们无从发问,因为读者和村民像天平的两个彼端,不可能相靠近。
《城堡》的第一段便直接地、不动声色地把小说中恒对立的双方引现出来。“K抵达的时候,夜已深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出巨大城堡的存在。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⑤黑暗中的城堡仍旧显得庞大、神秘不可见。黑暗中的K在城堡山的映衬下或许只剩下比夜色更为黑暗的点,单薄、渺小、行动毕露。一出场城堡与K间就横亘着无可逾越的鸿沟。前者是矛盾的主导方而后者始终处于被主导的地位,无论后者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这个既定的事实,无法反转其地位,无法跳出可怕的怪圈,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表明K走进或靠近城堡当局的可能性根本为零。
城堡是这个村子最高的权利机构,它森严的集权统治似一张无形但硕大无朋的网牢牢严密的罩住村子里每个村民的心灵的任一寸地方,完全而统一的把城堡与村民间特定的唯一的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种植在每位凡是有思维有意识的村民脑海中。村子里的居民已习惯并且安于当局至高无上的绝对领导权,他们像基督教徒狂热地维护、爱戴、崇拜上帝一般,对任何与城堡有关(哪怕其间的关联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正面的人都有与此相同的感情。城堡办公厅主任克拉姆情人的身份给弗丽达带来无上的殊荣,村里人对她都有几分敬畏,仿似对待城堡的官员般。弗丽达举手投足之间更是不时流露出一种赤裸裸的优越感,和极其得意的自负感。正是这种自然流溢出的特别自负使K同弗丽达第一次见面便认定这个女人一定能解决关系到他的事情。顺理成章了有了下文中K与弗丽达的故事。与弗丽达有相似经历的是桥头客店的老板娘,她在年轻的时候曾三次被克拉姆叫去到他的房间,她从克拉姆那里得到了三样物件:一张信使的照片,一床毯子和一个睡帽。然而克拉姆为何事叫她,这三样物件是否属于克拉姆本人、她通过何种途径得到等均不详。然而这三件物品就真正囊括了她生命中的全部骄傲和幸福,她像呵护珍宝一样守着这三样东西,看似幸福实则悲哀、寂寞的度过了二十几载。因此老板娘对弗丽达如同对待自己亲生女儿般、如同对待那三件珍宝中的任意一件般,总也爱怜不够,因为她们都和克拉姆有过联系。
而与村民这种维护城堡声誉和地位的强烈感情相伴产生的另一个意识便是极端的排外情绪。他们排斥没有获得当局承认的一切外来事物,他们认为一切触犯当局权威的行为都